张士鹏:有一种热爱叫印刷

张士鹏

  “我从13岁开始参与印刷工作,可以说是年龄最小的印刷人”“我这一辈子,当过学徒,做过老师,干过管理,始终围绕着印刷这个主题”“退休后,我依然离不开印刷,希望尽可能地服务于印刷业,服务印刷人”……看着面前这位年逾八旬的老印刷人,面带微笑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着自己与印刷之间的故事,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想来对于张士鹏而言,印刷并不简单地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多年的“相处”已然让印刷成为浸透于其骨血之中的热爱。而当谈及缀于其身的各种荣誉时,张老极为认真地告诉我,其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母校上海印刷专科学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以下简称“上海版专”)的培养。

  主动学习  

  1950年,刚满13岁、小学毕业的张士鹏,与当时很多的同龄人一般,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天津市手表文印公司里的一名小学徒,学习排版。彼时,年龄不大却已涉入工作的张士鹏,越发感觉到印刷是文化产业,自己的文化水平及能力不足以支撑其更好地完成工作,于是其白天上班,晚上主动去夜校参加学习。1957年,正值上海版专正式在全国招收在职学生,张士鹏凭借7年的知识积累通过了考试,成为上海版专第四届学生中的一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该校在天津地区只招收3名学生。

  对于张士鹏及其40余名同学而言,上海版专就是一块浸透着印刷知识的大海绵,他们要努力在三年时间内尽可能地汲取精华,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其来自的城市和企业,以至于每每熄灯后还握着手电筒学习、探讨。在张老的记忆中,当时上海版专的教育方针很明确,就是以动手能力为着力点培养可以服务于社会的印刷人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操作,二是管理知识。学校请来了当时上海有名的印刷技师及德国专家为学生授课,配备了彼时最为先进的设备供学生实践操作,师生共同切磋进行技术创新,工艺改革。张老不无骄傲地告诉我,当时在校师生一同试制平版印刷的细网线,已经可以达到400线。

  三年的学习不仅让张士鹏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更让其多了一个家,多了一些家人。毕业50余年,张士鹏多次回校看望,还时不时地与老同学沟通叙旧。谈及同窗之情,张老给我们讲了一个发生在唐山大地震那年的故事。那时全国只有三台扫描机,分别位于北京、山东和天津。地震中,所属天津的扫描机的激光管坏了,但印刷任务不能停,情急之下,张老便向其就职于山东新华印刷厂的同学求助。一个电话过去,该同学立马向上级汇报,保证其负责报刊《山东画报》正常印刷,支援天津印刷业。

  躬耕印业  

  结束了三年在上海版专的学习,张士鹏回到了天津,回到了天津手表文印中心。虽然带着文凭及三年所学归来,张士鹏却以自我提高为名请求领导让其到一线继续学习工作。也正是这一年在印刷一线的磨砺,让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自身更快地成长。此后,他先后在天津市半读学校、天津胶印厂、天津市印刷工业管理局、天津包装印刷集团公司、天津市包装印刷技术经济开发公司等单位任职,当过教研组组长,做过车间主任、技术科长,从事过企业管理工作,参与了天津市半读学校、天津市印刷工业管理局的筹建工作,参加并负责编写了天津市包装印刷行业“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等级标准(包装装潢印刷行业)》(主编) 、《天津市包装印刷工人技师标准》等多个项目,参加了行业重点项目的审定工作,技师、高级技师的考核、评定工作,撰写了20余篇印刷专业文章……,获得一轻局“科学技术立功”个人一等功、“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成绩突出奖,天津市经委“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原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情报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个荣誉,望着眼前一本本或红或绿、记录了张老印业轨迹的荣誉证书、聘书,我似乎看到了张老从黑发到白头躬耕于印业的一个个身影。面对这些荣誉,张老微微一笑,在他看来,这不过就是一个记录,而让张老真正骄傲的,则是从青葱少年直至现在耄耋之年,其确以一份热爱之心、一份责任心,为推动企业甚至行业的技术进步,为印刷包装人才的培养尽了一份心。

  张老坦然自己是一个固执的老头,在职多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只讲究“实事求是”四个字。某次其受虎彩印刷之邀主持机长、中级工考试。期间,一位机长亦是车间主任因为没有好好复习以2分之差没有合格。当时包括企业领导在内的多人曾找到张老为这位机长求情。但张老坚持以分数说话,要求这位机长认真复习后参加补考。让他欣慰的是,这位机长经过认真复习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考试,且亲自致电张老感谢他对于自己的严格指导。张老说,当他再次到虎彩印刷主持考试时,大家均对公正的态度表示敬意,他也深感欣慰,相信认真负责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老骥伏枥  

  1997年退休后,张老依然惦念着自己贡献了近半生的印刷事业, 继续投身于服务印刷行业的诸多工作之中,在国家标准制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指导,生产一线技工(机长)培训考核,印刷包装行业、企业的专业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谈及此,我也不禁想起2011年与张老的一次碰面。那年6月,张老拿着一个“宝贝”来到杂志社,随着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个“宝贝”——《中国印刷史长卷》(第一卷),一种时空逆流的感觉扑面而来,素雅、别致的长卷上,一个个生动的时代印刷标记汇聚成一篇栩栩如生的印刷史诗。经了解,为了完成为印刷业留下些许记忆的这份夙愿,张老几番奔波,联系了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以及中国印刷博物馆,介绍初衷,研讨方案,得到大家一致支持。最终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全长43米的《中国印刷史长卷》完成,分“源头篇”“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四个篇章以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简明、直观地表述了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发明与发展演变历程,以中国传统书画长卷装裱的形式展现,采用冷裱工艺进行装裱,再配以绫子、宣纸等镶边,现存放在中国印刷博物馆以供展示。于张老这个印刷老兵而言,组织《中国印刷史长卷》工作是其退休后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凝聚了他对于印刷的热爱之情。

  除了致力于关于印刷的事务性工作,张老作为天津市印刷协会老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天津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印刷专业委员会主任,每年都要组织敬老联谊会和新春团拜活动等,将温暖送至每一个老印刷人心中。在张老看来,将这些老印刷人组织在一起做一些开心的事情,看到大家开怀的笑容,他也是开心的。张老告诉我,有一次他骑着自行车去邀请五四三厂原厂长参加春节团拜会,这位退休老厂长竟然老泪纵横,感谢有人还惦念着他,这让张老印象深刻,更坚定了其要做好老印刷人联谊的工作。

  时光如梭,刚刚迈进印刷厂一脸稚嫩的孩童,已然成为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几十年间,印刷已经成为张老生活的一部分,那是发自心底的热爱,融于骨血的骄傲。采访最后,张老心有感慨地和我说了一句话“在上海版专的三年学习,注定了我的一生”。

[时间:2017-10-20  作者:马雪君  来源:印刷工业杂志社]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