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大寻访之五丨李秋光:作为一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我很幸运

大寻访印刷亲历者

  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牵头组织,联合地方印协及北京印刷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五所院校,开展“激荡40年——中国印刷业大学生联合大寻访”活动,以此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0名大学生走进企业,探寻历程,用年轻人的视角纵观行业、展望未来。7月6日,寻访团与深圳印刷行业“老兵”李秋光对话。

微视频

 

新语境

  离预约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李秋光老先生便已赶到约定的地点等候我们。当我们匆匆而至,向老先生表达歉意时,老先生和蔼一笑,让我们不用介意,赶早不赶晚,只是自己多年习惯使然。50多年前,宝安人(深圳建市前身)李秋光就是这样踏着早班车,驶入了结缘一生的印刷事业。

  有人说,李秋光本人就是一部活字典,见证了深圳印刷从无到有再到大的成长过程,亲历了由铅印到胶印、数字印刷,由活字、激光照排到CTP等工艺的变迁乃至颠覆性革新。对于一拨拨企业、一茬茬创业人,李秋光如数家珍,张口便道。而在美光、佳信达、贵联,三段职业经理人经历,亦使他成为了深圳印刷乃至更大范围早期的职业经理人。2016年,李秋光从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贵联副总裁的职位上荣光退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印刷生涯的结束。两年来,这位退而不休的热心人,除担任贵联顾问,为其发展出谋划策外,还为求诸自己的企业排忧解难。用他的话来说,要发挥余热为行业做些事情。李秋光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这种幸运不仅体现在完整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深圳印刷业巨变,更体现于见证了一代代印刷人的崛起。

  技术变迁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Q:结合您的亲身经历,能谈一谈对印刷行业技术革新历程的看法吗?

  A:印刷是一个技术革新速度很快的行业,特别是印前,从上世纪60年代的人工捡字,到改革开放后的激光照排、电子分色,再到现在的CTP,整个技术的发展过程可以用飞跃来形容。从印刷、印后环节来看,则是应用连线、自动化的设备尽可能地代替手工,智能化也成为这一轮技术革新的关键词。

  市场变迁 从北书南印到北书回流

  Q:40年间,深圳书刊印刷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制的都是小范围发行的东西,直至改革开放,80年代有很多港资、外资企业进入深圳,他们带来了大量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理念,可以说,深圳的印刷装备在当时的国内是最先进的、最多的,这也就造成了一个特有现象——“北书南印”,印刷厂集中的八卦岭则是“北书南印”的重要“据点”。90年代是印刷蓬勃发展的阶段,市场表现好,大量的民营企业涌现,彼时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要想发,就搞印刷”,印刷就跟印钞机一样,赚钱很快。所以很多的老板都是半路出家去搞印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不少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尤其小厂接不到单,近年来也倒闭了不少。原因很多,主要的一点,我认为跟供需关系的变化有关,需求方可选择的余地多了,不像之前那样求着印刷,生意自然就不好做了。今年春节后,八卦岭作为曾经的印刷集聚地历史正式宣告结束,印刷厂已经全部退出。

  观念变迁 做好打一场硬仗的思想准备

  Q:您比较看好哪个印刷领域?对于投身企业的企业有什么建议?

  A:包装比较有前景,创业者一定要开动脑筋,作好思想准备,因为一场打智慧,打格局、打实力、打国运、打凝聚力、打意志力的发展奋战在等待着他们!

  Q: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发生什么变化?相应地,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要求又有哪些改变?

  A:我认为,要注意员工的精神需求,在这个时代,员工对精神上的追求某种程度上是超越于物质追求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细节做起,让员工产生一种温暖感和满足感。随着时代的变迁,自动化流程代替了很多廉价劳动力,这就要求一线员工要有智慧,有知识,懂创新,唯如此才不会被淘汰。

  看着眼前这位神采飞扬、侃侃而谈的长者,我想,或许对李秋光来说,印刷两个字的意义已不再是一项事业、一个行业,其早已融入骨髓,融入生命。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情怀,发自内心,感动着他人。

  本期报道制作

  总策划:王立建

  采访:张静彤 魏志鹏

  撰稿:张静彤

  视频录制&剪辑:石晓林

  字幕:宋健

  指导老师:李君

  外联:刘雪飞

在路上

  背起行囊 赶在路上

  西安理工大学 马含笑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赶路的感觉真好。

  大寻访活动启动在深圳,我是赶不上了。作为晚到者,加入在途中的东莞。北京印刷学院的六位同学已经紧张努力了几天,一开始以为会不适应,其实不然,北京印刷学院的同学们并没有“人多势众”,反而把我这个西理工的学姐照顾得很好。从刚到的第一天晚上,我便加入了和大家一起的头脑风暴中,也正是关于我现在正在写的这个板块的讨论,“怎样以我们大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整个印刷行业?”几个人众说纷纭,也不知道哪位同学提到了凹(ao)印,我听着不顺耳,就顺便跟了句,我们业内都叫(wa)印,“看见没,这是专业的”顿时我们刚刚还为想不出思路而紧张的氛围立马就欢快了起来。

  一交流才知道,大家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的,有学影视的,有学出版的,有学编辑的,原来就我一个人是学印刷的。我的心又开始提溜了起来,这次我们的寻访活动基本是以采访,写稿子,做视频为主要形式来进行的,采访我之前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写稿子,一个高中三年理科,大学三年工科的理工女能写出什么好东西,做视频更不用说了,基本还停留在PPT阶段。这可咋办?硬着头皮上呗,找自己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了,我是学印刷的呀,可以发挥发挥我算不上太高的专业素养。这时候,前两天专业课复习用的还热乎的PPT就用上了,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比考试复习看的都认真,绞着脑汁想着怎么能在采访提纲里用到些上课学到的知识和问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和各家企业的前辈交谈时,他们提到的有些东西我确实上课也听过,但真的要让我说起来,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悔的我当时就下决心以后要好好学每一门专业课,不然作为印刷科班生的一点优势都荡然无存了。

  来自其他三所高校的同学们也都陆陆续续的与大部队汇合了。在广州,大寻访小分队终于完整了。抓紧时间拍了“大团圆”、“送别照”。北印老师赶回京,我们星夜赴厦门。人没认全,即开始任务的讨论。

  久静思动,背起行囊,赶在路上。

[时间:2018-07-20  来源:印刷工业杂志社]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