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纸面形状的油墨转方程

第四章 油墨转移方程


第六节 考虑纸面形状的油墨转方程



  建立W·F油墨转移方程的数学模型中,没有考虑纸张表面的形状。这导致该方程应用上有局限性,即用于涂料纸印刷,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当吻合,用于非涂料纸(特别是平滑度低的纸张)印刷,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差别。考虑到纸面形状对油墨转移的影响,可以导出另外一种形式不同的油墨转移方程。

  先对纸面凸凹不平的形状做如下的假设(参看图4-16);整个纸面由许多凸台凹坑组成,且凸台顶面积的总和等于凹坑顶面积的总和;凹坑的形状规范为圆柱形、半圆球形和圆锥形三种,每种形状凹坑的顶面圆半径和坑深均为R凹,且在纸面上出现的几率相同。R凹可以表征纸面的不平程度,叫纸张表面粗糙度。
<img src=

图4-16 纸面形状和凹坑形状的数学模型

<img src=

图4-17 油墨转移中的墨量分配

(a)印版墨量较小的情形 (b)印版墨量较大的情形


  下面分印版墨量x较小和较大两种情形,分析压印过程中油墨转移的数量关系。

  印版墨量x较小时,纸面凸台上细毛管的吸墨量达不到极限值,纸面凹坑内也未填满油墨。

  参看图4-17(a),考察纸面上的一对凸台和凹坑,它们的顶面积都是πR2。设印版墨量x中有一部分墨量x′附着在印版上不能进行转移,则印版与纸面间的自由墨量为x-x′。自由墨量x-x′中有一部分墨量y1在压印过程中转移到纸面上。y1是印版墨量较小条件下的转移墨量,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墨量y是渗入凸台毛细管中固着的,但因印版墨量x较小未达到极限;另一部分墨量y是填入凹坑存留的,也因x较小而未填满,由此得y1=y+y。假定y与x-x′成正比,y=a′(x-x′);y与余下的自由墨量(x-x′)-a(x-x′)=(1-a′)(xx′)成正比,y=f′1(1-a′)(x-x′)则有
y1=y+y

=a′(x-x′)+f′1(1-a′)(x-x′)

=(a′+f′1-a′f′1)(x-x′)  (a)

式中,a′是个与油墨流变特性和纸张吸收性有关的常数,叫纸张吸收系数;f′1是印版墨量x较小条件下,部分自由墨量(1-a′)(x-x′)在印版与纸面之间的分裂率。(a)式表明,在印版墨量x较小的条件下,转移墨量y1与自由墨量(x-x′)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与纸张吸收系数a′和油墨在印版和纸面间的墨量分裂率f′1有关。

  印版墨量x较大时,纸面凸台上毛细管的吸墨量可以达到极限值,纸面凹坑内也有充足的墨量填满。参看图4-17(b),仍然考查一对凸台和凹坑,印版墨量x中有一部分墨量x′附着在印版上不能进行转移:有一部分墨量b′渗入凸台毛细管转移到纸面;还有一部分墨量填满凹坑达到最大值c′,而c′又在印版和纸面间分离,有f′2c存留在凹坑中;所余自由墨量x-x′B-b′-f′2c中,又有墨量f′3(x-x′-b′-f′2c)转移到纸面上,因此,总计转移到纸面上的墨量y2为:
y2=b′+f′2c′+f′3c′(x-x′-b′-f′2c′)

=(1-f′3)(b′+f′2c′)+f′3(x-x′)
 (b)

式中,b′是个与纸张表面毛细状态有关的常数,叫纸张的极限吸墨量;c′取决于凹坑的深度,与R凹同样表征纸面的不平程度,即纸张表面粗糙度;f′2是印版墨量较大条件下凹坑墨量c′的分裂率,f′3是大印版墨量条件下自由墨量x-x′-b′-f′2c′的分裂率。

  出现在(a)式和(b)式中的参数共有6个,纸张的吸收系数a′、极值吸墨量b′和表面粗糙度c′是独立的参数,而分裂率f′1、f′2、f′3却存在着联系。因为分裂率总是与纸张的着墨面积有关,所以可通过对不同印版墨量条件下纸面凸台、凹坑着墨面积的分析,结合经验,找到f′1、f′2、f′3之间的数量关系。即
f′1=1.805·f′3(1-a′)(x-x′)      (c)

f′2=2.138f′3        (d)

将(c)、(d)式代入(a)、(b)式,得
y1=a′(x-x′)+1.805·(f′3/c′)(1-a′)2(x-x′)2  (4-42)

y2=(1-f′3)(b′+2.138·f′3·c′)+f′3(x-x′)  (4-43)

当油墨恰好填纸纸面凹坑时,油墨转移率达到最大值f′m,与之相应的印版墨量为x′m,因此,(4-42)式在x≤x′fm条件下成立,(4-43)式在x>x′fm条件下成立。(4-42)式和(4-43)式即是考虑了纸面形状影响的油墨转移方程。

  应用方程(4-42)和(4-43),首先要在给定印版墨量x的前提下,确定附着在印版(或橡皮布)上不能转移的墨量x′。凹版印刷中的x′较大,不容忽视,可用极平滑、吸收性极低的承印材料,通过实验测得,平版或凸版印刷中的x′较小,如果忽略不计,则(4-42)和(4-43)式简化为:
y1=a′x+1.805·(f′3/c′)(1-a′)2x2,x≤xfm′  (4-44)

y2=(1-f′3)(b′+2.138·f′3·c′)+f′3x,x≤xfm′  (4-45)

其次结合实验分别给方程中的参灵敏a′、b′、c′、f′3赋值。以平版或凸版印刷为例,参数赋值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通过油墨转移实验,应用迭代法计算,求得最大油墨转移率f′m对应的印版墨量xfm′和转移墨量yfm′;将xfm′、yfm′代入(4-44)式,解得
c′=1.085f′3(1-a′)2xfm2/yfm′-a′xfm′  (e)

将(e)式再代入(4-44)式,解得
a′=(y·xfm2-x2yfm′)/x·xfm2(xfm2-x)  (f)


  ②再做墨量转移实验,得到x、y的若干组墨量代入(f)式求得a′的平均值;

  ③在x>xfm′的条件下做墨量转移实验,据所得x、y数据将方程(4-45)拟合成直线,求得斜率Il截距d,从而得到
f3′=Il        (g)

b′=d/(1-Il)-2.138·Il·c′  (h)

于是便可按(e)、(g)、(h)式确定了b′、c′、f′3

  方程(4-42)~(4-45)赋值并不困难,实验表明,应用范围也较宽,结果与实验相当吻合。

  油墨转移方程的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形成了一个从建立数学模型到赋值求解的油墨转移数量分析的方法。第二,相当准确地给出了转移墨量与印版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第三,方程参数的赋值与分析,将油墨转移的关系与纸张油墨的印刷适性联系起来,使油墨转移方程更具有实用价值。

[时间:2001-07-09  作者:冯瑞乾  来源:《印刷原理及工艺》·第四章 油墨转移方程]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