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正月已过。记者从各地劳动力市场和工厂企业了解到,浙江部分地方的“用工荒”并没有像往年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解。纺织、服装、家用电器、五金加工等众多企业用工缺口仍较大。
不过,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也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在一些企业里,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对人工的依赖越来越少;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企业效益提升后更有底气加薪留人;把从传统产业里赚来的辛苦钱投入新兴产业,以期实现转型发展……
“用工荒”是不是伪命题?这是值得政企人士思考的一道紧迫课题。面对“用工荒”,慌的是那些沉溺于低端制造的企业,而不慌的却是那些已经或即将踏上转型升级之路的浙商。许多企业主说:“与其被‘用工荒’搞得心慌慌,不如抓紧寻找转型升级的方向,抓紧上马转型升级的项目,早日走出一条新路。”
有人不慌有人慌
2012年的“用工荒”来得早、去得慢,似乎势头更猛、影响更甚,但正应了“一样秋色两样景”的俗语,记者到访的企业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景。
有的企业,依然在疲于应付“用工荒”。转眼正月已过,记者前不久到访过的鹰峤电气还是缺人。“手头有700万元订单要做,电源车间还缺80人。”总经理崔孟杰说,去年月薪1800元起步,今年开到2500元还是招不满人。
作为宁波的卫星城市,这家企业所在的宁海县西店镇有大大小小三四千家企业,有一批家用电器、五金、模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几乎年年遭遇“用工荒”的烦恼。对其中部分企业来说,这种烦恼不仅挥之不去,还越来越甚。
“用工荒”的烦恼普遍存在。正月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力市场已举办了三场大型招聘会,共到场企业167家,推出岗位8800多个,吸引求职者1.2万人,初步达成意向3600多人。也就是说,这个杭州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仍动态缺工5000多人,最缺的仍是普通的一线操作工。
但与此同时,记者在另外一些企业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国内最大的文具制造商——宁波得力集团生产车间里,6000名员工正井然有序地在各条流水线上工作。据总经理娄甫安介绍,企业过了正月十五就已实现满负荷生产。
“近几年,我们通过持续的设备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从根本上防范了‘用工荒’的发生。”他说,企业有一支80多人的自动化研发团队,几年来通过改装和研发生产设备,不仅节约成本3000多万元,还大大减少了对普通操作工的需求。仅对一条固体胶流水线的改造,就使产能提高两倍,而成本却节省七成以上。在许多车间,还出现了“原来三个人管一台设备,现在一个人管三台设备”的新现象。
他透露,2009年以来,得力集团的员工数始终保持在6000人左右,但产值每年增长25%。“今年产值将在去年39亿元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这个增长速度,但需要的员工不增反减,大约会控制在5800人左右。”
同样的员工人数却创造出连年增长的产值,员工的年收入也以10%到15%的速度在增长。不仅如此,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一些员工被培养成管理者或技术骨干,让他们看到了发展空间,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静下心来抓转型
同样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着1280名员工的雅鼎卫浴股份有限公司也没有遭遇“用工荒”。这家企业正月初十开工,当天员工的返岗率达96%,几天之后提高到98%。
[时间:2012-02-22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