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起,我们得到一个颠覆性的概念:中国已经是世界出版大国,中国出版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我们理解,这是中国出版的国家战略,作为一个出版人,对此有责无旁贷的义务。
中国已成为出版大国的一项主要依据是,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总量都是世界第一。据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0年我国出书32.8万种,其中新书18.9万种、重印13.9万种;总印张604.7亿;总印数71.4亿册(张)。
同样根据《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我国现有出版社550家,假定平均每家出版社有一线编辑30人(实际上估计远远达不到),那么,每个编辑一年要做新书11.45种。又假定每种图书平均为10个印张20万字(实际上远不止),假定编辑审稿只看一遍,校样一遍也不看,二审抽审书稿的二分之一,三审抽审书稿的三分之一(无法再少了),那么,每个编辑一年的审稿量最少在412万字以上。何况,一个现代编辑,主要精力不该也不会放在审稿上,他要组稿,还要关注乃至参与自己图书的营销。
或许有人说,那出版社为什么不少出点书或者多招聘些编辑呢?
地理学上有 “土地承载力” 这一概念,指在一定条件下养活一个人需要多少面积的土地或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最多可以生活多少人。过此比例,要么人口迁出,要么对地力过度利用导致最终无法生存。出版社有类似的情况,不同运营机制的出版社,其对人力的需求和能养活的人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有两种出版社(不是说只有此两种出版社):
第一种出版社,其出书方向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是为读者出书,其出版物通过市场销售而实现价值。这一类出版社通过市场这一最有活力的平台,搭上中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快车,取得了令人赞叹的业绩。在这类出版社中,曹老师表述的关于选题和审稿的原则不仅没有被抛弃,还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新内涵而发扬光大。同为编辑岗位,其内部分工更具体细致,策划、组稿、审读、图文搭配、版面设计等等,更趋于专业化,又加强统筹配合。这里的编辑(除了专职审稿编辑)不会遇到年审稿任务四五百万字这样夸张的事情,这样做出来的图书,就有较高的成功率。如果我们仿照新闻出版总署,取前100位的出版社做一统计,它们出版物的市场占有率应该在85%以上。这类出版社不仅不会少做书,相反会逐年扩大出版规模,相应的,会聘用更多的编辑。
第二种出版社,每社几十号人,年出书一二百种。书出了不少,在市场上却几乎看不到其出版物,但它们也能生存,而且还能较长期地生存下去,碰巧了,一时间还能过得有滋有味。它们的生存秘诀是:为需要出书的人出书,从中获利。(本文无意把为读者出书和为作者出书二者对立起来。客观上这二者有统一性,但在第二种出版社,这二者基本是被割裂的)至于这本书价值如何、有无市场需求、能否卖掉一本,都无所谓。这种出版目前在我国的需求非常巨大,足以常年维持几百个小型出版社的生存。
中国是出版大国中的“出版”二字是广义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印刷复制业。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的体量还是很小很小的,即使是引以为傲的世界第一的年出书总量,其内涵和质量也未必能令人满意,比如上文所述第二种出版社每年庞大品种量的出版物。考虑到这一点,中国出版的“大”还有待于质的提升。至于“做强”,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第二种出版社的生存困境,如果没有充分有效的措施让第二种出版社真正市场化,那就更难。因为我们不能想象,中国出版在有几百家社还靠着补贴出版生存的背景下,能够真正做大做强。
[时间:2012-04-05 来源:出版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