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几家著名读书网站的网友发起了一场关于图书装订质量的讨论,网友们发现,一些过去声誉很好的出版社,现在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惜大规模地采用较差的装订工艺,这种粗制滥造的现象让人担忧。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图书业的繁荣只能是畸形的繁荣。鉴于单纯依靠市场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网友提出,应当由有关部门制定图书装订的国家强制标准,以保证质量。“爱之深、责之切”,网友的出发点是好的,由于并非业内人士,难免会讲一些外行话、过头话,本报刊发此文,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果工艺不过关,胶订的书书脊很容易断裂。
甲:前些天在著名一网站上看到一篇帖子,对北京某著名出版社的图书装订提出了批评。这家出版社以出版赫赫有名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丛书和各种工具书而著称。这位网友从正规书店购买了汉译名著系列的若干本,发现这些书的书脊都是用胶订的(行话称做“无线胶订”),虽然这些书是重排本,印刷清晰了不少,可这样的装订,却不耐翻。有时候轻轻一掰,书脊就裂开了。
乙:你说的这个帖子我也看到了,我也买了这套丛书中的几本。我记得这套书的旧排本都采用锁线装,以前出的书再薄如《论出版自由》仅54页也锁线,现在出的书再厚如《柏拉图对话集》780页竟然胶粘,真不知道这些出书的人自己是否看书。
甲:其实装订质量下降并不单单是这家出版社的问题。网友单挑这家百年老店批评,不过是“爱之深、责之切”而已。另一家北京出版社推出的“黄仁宇系列”,基本每种都有重印,有的还印过十几次,早期均采用锁线装,晚印的都改成胶订了。我手头还有一本北京某文学大社出版的新课标丛书本《红楼梦》,本想买来送给上中学的外甥,结果翻一页掉一页,这样的装订用来装日历不错,哈哈。
乙:给学生看的书这样装订,可真不应该。
甲:胶订采用化学原料,刚买的时候可能还没有问题,如果工艺不好,过上个三四年,可能就不行了。我所在的城市,前年一家文艺出版社处理库存书,三折销售,我跑大老远去了一趟,发现这些书大部分都是胶订的,基本都不行了。我当时看中了一套《中国通史》,可是这样的装订质量,真不敢买。这让我认识到胶订的质量问题。
乙:这问题说起来并不大,可是也不小,一本书装订不行,就不成其为书了。看见就让人心烦,别说去读了。
甲:据业内人士说,采用锁线装比起胶订每个印张只增加几分钱。可一些出版社为了省这几分钱,就不顾书的质量了。印刷厂也有责任,不过说到底还是出版社对读者负不负责任的问题。
乙:通常出版社应对印刷厂提出要求,或按质论价,所以问题是出在印刷厂,但责任是在出版社。应该说,多数出版社还是很在意装订质量的。比如上海几家大出版社,质量就比较可靠,一般都采用锁线装。
甲:还有,由于出版社买断了版权,有些书只此一家出版,只有胶订本,没有其他版本可以选择,你想“用脚投票”都不行。这是最让人为难的事儿。
乙:一些出版社所以有恃无恐,没有竞争是个问题。看样子单纯依靠市场这种情况一时也解决不了。市场经济也有缺陷。
甲: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最好是有关部门制定一个图书装订的国家标准,强制各出版社执行。(本文综合了孔夫子旧书网若干网友的意见,特此致谢)
[时间:2005-08-05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