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盘点中国数字出版江湖

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的概念始于2003年,它的“标准定义”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

  不过通常意义上的数字出版,则是指“数字化的出版”。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和相关链条。按这一定义对国内数字出版企业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六类:电商平台、阅读平台、内容提供商、硬件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平台、数字图书馆。

  看上去很美:盘点中国数字出版江湖

  电商平台

  当当网以中国亚马逊自居,却迟迟未随之走电子书业务的路线。2011年,与京东商城、苏宁在纸质书方面的价格战导致巨亏后,李国庆终于决定转战电子书,照搬亚马逊模式,当当网推出“电子书频道+都看阅读器”,目标是:未来五年内全面超越当当网的纸质书。有人认为,当当网可以凭借12年的图书销售经验,凭借与出版商深厚关系,凭借一群有良好阅读和付费习惯的用户,有望成为能够整合中国数字图书资源的平台。但出版商的合作态度并不积极,当当网软硬兼施也只游说了一半的合作商签协议,甚至有些被逼签协议的出版商签约之后也并未提供图书电子版。除了出版商担心电子书冲击纸质书,当当网传统纸质书部门也有此顾虑。手心手背都是肉,当当网也就没有了破釜沉舟做数字出版的决心。

  有人说,京东电子书本意是来搅当当网的局,在图书数量、合作商数量、营销方式上样样都是赶超当当网而来,且强势地要求,凡是当当网有的,京东商城必须有。首批推出的电子图书、数字期刊和多媒体电子书总计就超过8万种,合作供应商超过200家。在营销方式上,京东电子书可以赠书,可以购买京东畅读卡对电子书进行借阅,推出电子书在线畅读VIP服务;内容上,与人民出版社合作发行十八大文件、文献出版物电子书。当当网业务萎缩之后,京东商城内部也迅速收缩,但态度仍不亚于当当网,2013年,京东商城将推出一线名家的电子书创作计划,包括冯唐、蔡峻等在内的知名作家已成为京东商城首批签约作家。

  纸质阅读人群等于电子书目标阅读人群?现在没有数据支持或反驳。但现实是,当当网痛心疾首地称当当电子书创收300万元,转档费用就用了500万元。还不算其他成本费。京东商城的财报也就不说了,说多了也不过是拿来打击数字出版人的热情而已。

  亚马逊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地位,让亚马逊中国先天拥有了一群拥护者和期待者。2012年12月,Kindle电子书店低调现身亚马逊中国网站,用户可以下载免费Kindle阅读软件,书并不多,两万余部。Kindle硬件并未同期来到中国市场。亚马逊中国残缺地上线后,却长时间水土不服,对中国数字图书无从下手。除了受到一些管制,亚马逊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书,没有书的原因是出版社觉得在亚马逊也赚不到钱,钱不够多出版社也就不愿意拿畅销书进场革自己的命。亚马逊唯有与众多平台上一样:等。等中国的出版商觉悟,拿书出来卖;等中国的读者觉悟,拿钱来买书。中国的出版商和读者显然都不急,但迫在眉睫的是,亚马逊的劲敌苹果在2012年10月全球图书总数突破150万册,下载量超4亿册;硬件方面,iPad mini去年上市后仅在10月、11月两月即创造800万台的销量。或许是受到苹果在中国火爆的刺激,6月6日下午,Kindle Paperwhite和平板电脑Kindle Fire HD正式在国内开售,虽有传言说48小时内让送货员跑断了腿,但没有真实的数据加以证明。有猜想亚马逊如此低调地处理万众期待的Kindle paperwhit上市,其实是亚马逊中国内部对其销售业绩持观望态度。但Kindle的上市,刺激了国内的老派和新晋的阅读器厂商,汉王表示从头来过,电信天翼阅读公司则于近期正式对外发布天阅电纸书,售价与Kindle paperwhite不相上下。

  以3.7亿庞大用户群体为基础而诞生的“淘花网”, 一开始因涉及的盗版争议引起出版界强烈“喊打”,盛大文学呼吁出版业联合起诉,22位作家也愤怒发出声明,淘花网迅速“从良”后一直声响不大。2011年,淘宝迅与“淘花网”合作,推出名为“淘宝书城”的网上电子书城业务,采取“出版社在网上开店”的模式,出版商负责提供内容,淘花全权负责营销推广,负责“交易量”的商业模式。它整合淘宝内外多方资源,通过关联性推广的方式引导用户购书。淘花网是实用类图书商家的最爱,通过淘宝书城,日销售量8000本的图书不是少数,在数字出版领域里,它的变现能力非常大。

  由重庆云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实施的“中国出版发行在线交易中心”于4月下旬在全国书博会上正式上线。该平台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项目,被称为“书业淘宝平台”。该平台除了整合传统的书业上下游——出版社、书店、读者之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行业媒体等终端也都可登上这朵“云”,由此全行业的信息实时在线投放、采集和多媒体互动都成为可能。此外,该平台还拥有IBM的技术支持,在商业模式上也创新地将“出版社发布产品信息+平台营销结算+新华书店实物配送”三者相结合。

  阅读平台

  就目前来看,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主流阅读APP主要有91熊猫看书、QQ阅读、百阅、iReader、云中书城、多看阅读、书旗小说、起点读书、豆瓣读书、网易云阅读、ibook、唐茶字节社、新浪书城等。根据艾瑞咨询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阅读类APP占安卓应用下载市场的5.6%;盛大文学云中书城日前宣布云中书城付费订单数已超900万,移动客户端安装激活量超700万。

  唐茶字节社是高端阅读的最初代表,“唐茶”二字被作为一个数字出版的品质代表,多次被提起。它有着极致的页面设计和排版,借此获得第49期豌豆荚设计奖,被誉为拥有“最美文字”的应用。但就目前而言,多看已经在用户体验和排版上取代字节社,成为一个新的代表。字节社仍陷在“内容少”、“更新速度慢”的问题中。

  多看阅读的不凡来自它的技术,数名linux开发者为阅读Kindle电子书而开发一套中文系统,并开辟网上论坛,粉丝们在其间讨论使用感受,并每月更新其版本。如果数字出版平台也分星座,多看阅读属于吹毛求疵的处女座,对技术和细节的精益求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内容上,论起转档成本,多看最肯折本。它曾以10万元的人工成本制作出了《公司的力量》,这本书至今在iTunes售价6元,售出8000册,也曾是多看单本图书的最高销量。但是得益于这种近乎变态的工作态度,多看的技术优势获得好评,2.0版本以后更是足以令所有人难望其项背。多看又将书朋网收入麾下,又引入原创作品,弥补了自己在内容上的不足。5月,多看公布了上线一周年的业绩:用户量一年达1000万,付费用户从50人到十几万人,销售额从日入850元到日入几万元。

  豆瓣阅读拥有着中国最文艺的阅读用户,在理想上,它最具有传统图书电子书的销售土壤,因而早起的豆瓣阅读在文档处理上也是下了不少功夫,在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上得到极好的口碑。但豆瓣更看重自己的特色——它拥有着最有品质的阅读者和写作者,因此它主推自出版,自出版的作品定位是让读者在1到2个小时内阅读完毕的作品。豆瓣阅读出现前,你只能是豆瓣的一个用户;豆瓣阅读出现后,你可以成为豆瓣的作者。豆瓣的选择自然是明智的:1.数字出版模式不清晰,就让别人烧钱去探路吧;2.别人有大公司依靠,我却没有;3.自出版,豆瓣有好的资源。但它的优势显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只做小众阅读,导致用户依旧没有能从豆瓣上寻找到好书的同时,顺手从豆瓣上买走这本书。这真是一种遗憾。

  网易云阅读是内容最综合的一款阅读软件,聚合包括读书、旅游、时尚、杂志、摄影、资讯、微博、博客、RSS等众多内容,并支持电子书、漫画、杂志期刊的阅读,据称已有近千万的用户。它的内容丰富也造成了用户的时间分流,打开网易云阅读,极有可能是在阅读新闻,而非图书。网易云阅读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是真正的赔钱生意,它最早承诺三年内所得收益100%归版权方。

  若论起内容的海量,中国数字出版的代表当是盛大文学。云中书城应盛大的数字出版战略而生,采用的是“云中书城+盛大锦书阅读器”模式,除了捆绑旗下起点、晋江、红袖等网络文学巨头,还接入出版商资源,在云中书城开起“店中店”。截至2013年3月,云中书城移动端用户数已破2000万,付费订单数超过2700万,而被下载电子书种类达71万种。此外,尽管第一代阅读器Bambook不尽如人意,盛大仍没放弃Bambook。

  QQ阅读在数字出版领域是一个特例,借助较为强大的腾讯平台、无可匹敌的用户数量,以及立足客户的VIP包月机制,一年之内不费吹灰之力创收2个亿。2013年,腾讯低调整合旗下腾讯网读书频道、基于QQ空间的社会化阅读平台“QQ读书”、WAP阅读平台“QQ书城”及手机阅读应用“QQ阅读”等平台资源,准备推出腾讯文学。起点创始人团队投靠腾讯,使得腾讯文学一时间被摆到风口浪尖上。在创世中文网上线前,盛大文学将其核心人物告上法庭,腾讯文学顿时内忧外患。对外,盛大文学将围绕起点出走团队暗暗与之进行一场持久战;对内,对于内耗严重的腾讯帝国而言,起点出走人马能否与QQ读书、QQ书城和QQ阅读亲密合作,还有待考验。

  与腾讯资源并驾齐驱者还有百度。百度近两个月在数字出版有较大的动作,先是百度文库改头换面,成立数字版权开放平台,签下300万份版权内容,三年内不参与分成,从“尴尬”身份转身变成慷慨的正版平台。6月,百度多酷文学悄然上线,正式杀入网络文学领域,将8成的收入给予作者,并快速垫付稿酬。百度获得的仅是作品互联网和无线版权,游戏、图书、影视、漫画改编权仍归作者,作者可自行销售。

  使盛大文学腹背受敌的,不仅仅是强劲的腾讯和百度,新浪也意在网络文学领域创下成绩。不久前,新浪读书频道、移动阅读内容进行整合,拆分读书频道成立文学公司。

[时间:2013-06-26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