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后是一本书的作后完成工序,可以说印后工序完成后,一本书就再也无法改变。印后的工序就像拍卖场的定锤,定锤一旦敲下,这本书的好坏、档次也就成了定论。所以一本书无论在前面的环节加工有多么精美,一旦在印后出了问题,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印后专场是由印后专家王淮珠老师揭开序幕的。王老师在此次高峰论坛的论题是《出版社与装订的关系——谈一本书的整体概念》。王老师讲解到,一本书的制作,从整体上讲,要有作者、出版者、设计者、(包括编辑、美编),材料选择等,然后到工厂的印前处理、印刷加工、印后装订等多方面全过程的协调、衔接与配合来完成。印后装订工序则是一本书的最后包装完成工序,只要装订工序完成全部加工后,书籍的质量优势、档次的高低就定论了,再也无法改变。因此装订的加工是关系到一本书的整体效果。再好的设计,材料和印刷,没有牢固正确的订联和美观平整的外装帧加工,再好的作品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造成前功尽弃。
王老师指出,现在的出版社出现了五多现象,即短版活多、无线胶粘订多、特殊加工物多、新的装帧材料多、要求高质量且周期短出书快的多。从出版的角度上说,无论从内容、题材、设计、选材等和工厂加工,都希望能够做出受读者欢迎的高质量书籍。但事实却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同时现在印刷厂的装订加工面临的困难也增加很多。比如:工价问题,选材不当问题、美编设计问题等。最后,王老师还分别给出版社和美编的几点意见。希望出版社的技术人员可以要懂得印前、印刷、印后装订的各项质量标准,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多多交流,与印刷厂加强联系。而对于美编,在设计方面要力求连封面(或环衬)的装帧形式上追求一个完美,在封面的这块小小的天地上反映和表达出来,根据书籍的品级、价值来表现设计,根据书籍的内容、表现年代等设计与选材,根据艺术加工的可能性来进行设计,这样好的设计才能够最终的表现出来。
随后,王老师分析了装订工序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其中装订质量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印刷厂应该加强装订专业队伍的素质,在一些高等印刷院校中开设印后装订主课,改变人们对装订的一些偏见。现在印后装订工序现状变了,但是人的思想意识没变,理念上没变,对科学管理的标准化、数据化的认识较浅薄;工艺材料变了,但是环境与材料没变;设备变先进了,但是人员的技术素质没变;打工仔来了就干,能干活赚钱就用,不做岗前教育;有些厂长和老板把培训和生产对立起来等等。最后王老师总结了印后装订目前存在的质量问题。
在王老师对装订的问题详细讲解之后,来自瑞士史丹利蒙技术有限公司的袁卫芳总经理针对覆膜及上光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北京盛世万润公司总经理丁宏伟先生针对新型装订技术、书刊封面无仿成型技术做了介绍,来自北京康得新印刷器材有限公司的袁伟、薛征就“预涂膜”产品在印后加工领域的技术应用做了介绍。
印后工序在整个印刷工艺中排列最后。一直以来,印后工序也是很多印刷厂的一个瓶颈。很多印刷厂在印前方面配置了先进的印前设备,在印刷中配备了进口的印刷机,但是在最后却还存在着手工折页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国内其实是很容易就见到的,因为随着个性化出版的发展,很多书刊的折叠方法也开始趋向与个性话,很多折页机已经不能适应新型折页的方法,而一台专业设计的折页机的价格却不比印刷机便宜多少,所以大部分的厂家为了节约成本,都选择了手工印后折页装帧加工。通过这次对印后部分的专题介绍,大家也对印后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可以说印后是整个印刷过程中最后起着决定性质的工序。加强对印后工序的重视,降低印后加工的废品率,是一个印刷企业提高印刷质量,节约成本非常重要的环节。
[时间:2005-11-15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