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革命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来,一直被视为高新技术的前沿和代表。这种倍增效益突出、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智能化工具的先进生产力非常活跃,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信息技术对印刷业产生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信息技术以“破坏者”的面目出现,印刷人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各式各样、异彩纷呈的新媒体对纸媒体产生着巨大冲击,这从全球报业印刷的日渐式微中可见一斑。同时,信息技术又以“建设者”的面目出现,不断改变着印刷业的技术发展走向,改变着传统印刷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角色转换 加工变服务
大恒数码印刷(北京)有限公司最早入驻顶佳印刷城时,我参观了他们的工业化高速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文件快速传输上机、生产环节一气呵成、成品质量几乎无从挑剔、车间环境整洁干净、人员占用和综合能耗都很低……其高效的生产场景与传统印刷截然不同。强烈震撼下,我曾经的困惑豁然开朗。原来,我过去从事的电信运营、广告传媒、培训、印刷等行业其实都应该被划在服务业的大范畴内。我脑海中萦绕了很久的一些问题从此不再纠结——与其抵触变革、抱残守缺,不如放宽心胸、顺应潮流。
事实上,国内绝大部分的印刷企业(尤其是出版物印刷、商业印刷、纸质包装物印刷领域中的民营企业)都应该坚决地从加工业、制造业变成信息服务业,开始以创造信息价值而不是加工产值为目标,依靠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企业现代化。
只有印刷企业先从思想上与时俱进,对自身的行业属性重新做出清晰的定位后,才能避免由于僵化地“刻舟求剑”而犯下路线性的根本错误,才能在市场竞争的迷雾中正确地判明方向、做出决断,逐渐掌握信息技术,把握时代脉搏,最终转危为机,摆脱传统印刷业的旧框架,开辟现代印刷业的新领域。
理性投资 加法变乘法
除了扩大硬投入、企业经营做加法外,印刷企业更需保持理智,低成本、高效能地做乘法。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冲击、同业竞争的加剧、环保力度的加大、综合成本的提高以及中纪委“八项规定”“禁礼令”“禁卡令”等政策的持续作用,印刷业的经营环境出现了剧烈变化,多数印刷企业的发展都遇到了瓶颈,有的企业被迫转轨、转移甚至出局,这些都是残酷的现实。但怨天尤人没意义,我们只有冷静想办法、积极找对策才是正道。在选择中,扩大硬投入做加法、实现规模扩张是一条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效能也是一条路。两者相比较,或许后者更是一种质的超越。
在寻找“蓝海”突破口的队伍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优秀企业的身影。例如,香港e-print公司用信息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完成了一次不走寻常路的华丽转身。他们不仅开发了让客户可以24小时下订单、查询进度的自助平台,而且把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到不同楼层单元以及所有生产工序中,使用计算机条形码的技术管理和指导生产流程,减少时间的浪费,降低沟通错误,奇迹般地每天完成数以千计的订单任务,企业利润率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毫无疑问,正是信息技术给这些印刷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挥出了倍增效益,明显地拉开了同业差距,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优势,帮助这些曾经的传统印刷企业变为现代印刷企业。这个结局当然是美好的,但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我相信他们一定也经历过风雨、曲折甚至反复,不是简单拷贝就可以成功复制的。
寻求对策 洼地变高地
如今,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只有“发挥信息技术的先进生产力、用信息化武装自己、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才能从本质上提高竞争力。他们开始主动出击,接受各种变革和创新,采购自动化、智能化的精良设备,使用并升级办公系统、信息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尝试数字化生产流程和业务流程,乃至“试水”电子商务甚至涉足跨界的电子发票、RFID(射频识别技术)印刷等领域。这种热闹的局面里也存在一定隐患。
首先,传统和现代是相对概念。印刷企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动态演变过程中,必须根据企业的资源禀赋循序渐进地、符合客观规律地应用各种工具,不仅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更要避免盲目性。如果没有充分的调研论证和计划准备,就大干快上、高歌猛进,把信息技术当“万能药”,以为简单地买回“信息化”和“现代化”就可以让自己平步青云,甚至还没想清楚自己是要B2B(企业对企业)还是B2C(企业对客户)就搭建电商平台,那可能只是一场赌博。
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是在没有彻底规划前就分部实施了,难免出现孤岛化、离散化,短期或许能发挥一些效应,但持续下去就有可能彼此脱节、相互矛盾,甚至导致前期投入出现浪费(这也符合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因此,在局部信息化之前,也要适当地兼顾其他环节,设定原则和顺序,做出妥善考虑。
印刷业的繁杂程度高,生产结果和生产过程联系异常紧密。例如同样一本册子在不同印刷企业中,可以采取专版或合版的不同制版方式、型号不同的印刷和印后加工设备甚至不同的工艺(如喷墨或胶印)来完成,在生产组织中频繁出现一对多、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优选判定不容易,最终的结果却都能算合格品。这给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带来了难度。即使让老牌的ERP软件商来面对印刷业的管理信息化,也是一种考验。因此,印刷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最好采取“长短结合、上下对进”的办法,从而兼顾风险和机遇。
(作者单位:北京合金盛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时间:2014-04-02 作者:姚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