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或者说预计中的出版热潮并没有来到,寥寥无几的书籍在出版市场的大海中连一个小小的浪花也没有掀起,师永刚说:“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习惯于追逐社会热点的出版市场上,按理应该有大量的大众出版物出现,但实际上,据我所知,除了一些数量不多的学术性的、档案性的出版物之外,面向大众的书籍太少,其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旧书再版,新书几乎是凤毛麟角。”
和国内市场的冷落不同,世界范围内则有相当多的出版物出现。师永刚说:“在这么一个纪念大年中,不论是各种纪念活动,还是和‘二战’相关的书籍,都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在欧美,关于‘二战’的出版物很多。”
为什么国内市场会出现如此局面?师永刚说:“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在过去20年中,我们关于抗战的书籍出版量太大,有点儿透支的感觉,我想总数来说,可能一万本不止,其中甚至有一些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南京大屠杀》,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还有那位自杀的张纯如,她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也是一本影响力广泛的书。”
不过,众多的出版物、作品之中,优秀的毕竟是少数。师永刚说:“抗战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出版的大领域,也是艺术创造的大领域,但近些年来,泛滥的雷剧、神剧,让人们对于那场战争产生了审美上的疲劳,甚至情感上的厌倦,这种疲劳感和厌倦感会直接影响出版业的方向,假如读者不再有对这一类出版物的期待,那出版者肯定不会在这方面有太多的投入。这就造成了关于‘二战’、抗战的出版,在这个本该很热的时间里,却偏偏非常的冷落。”
[时间:2015-07-14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