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痒”限塑令“七年之痒”

限塑令

  近日,宁波本地网站上的两篇帖文《当初轰轰烈烈的限塑令到底去哪了》《宁波豆制品有限公司下面有些供应点没有用环保袋》,直指当地菜市场“红的,绿的,黑的,厚的,薄的,香的,臭的”,各色塑料袋“风光无限”。短短几日内,两篇帖文被围观,并再次引发网友热议,网帖点击量已有3万余次。从2008年6月1日至今,“限塑令”已实施7年有余,然而人们发现,这一规定遭遇了“七年之痒”。

  目前来看,虽然在大城市的超市等大型卖场已基本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但在一些中小城市和集贸市场,却没有大的改观。在笔者看来,“限塑令”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是因为大量使用塑料购物袋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关联,限塑是挑战现有的生活方式,难度可想而知。简单一禁了之,必然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尴尬。

  “限塑令”的重点之一是对购物袋厚度的规定,但其既不符合资源能量的节约原则,也不符合垃圾减量化的环境要求。包装购物袋采用的塑料,可以使用更少的原料制造出更薄的能达到使用强度要求的塑料袋,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固废量。笔者认为,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与塑料包装袋的厚度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由塑料包装袋被随意丢弃后难降解、回收处理不到位造成的。

  为了解决塑料包装难降解的问题,降解塑料包装的研发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使用的原料聚乳酸(PLA)是由玉米等淀粉发酵得到的产品合成的,一般1吨PLA需要3吨玉米原料,资源消耗量也较大。再加上PLA发酵加合成的生产过程所需时间很长,性能也需要改进,使其价格居高不下,推广遇阻。降解塑料的降解时间也不能精确控制,废弃后并不能立即降解不见,而且降解塑料包装使用一次就让其降解,并不符合节约能源资源的原则。

  我国塑料包装袋的年用量大约在150万~180万吨,如加上其他一次性塑料包装制品,包括一次性餐具、保鲜膜、快递包装、各种瓶类、捆扎材料以及塑料地膜等,年用量保守估计会超过千万吨,要建设起生产降解塑料的装置所需投入的资金量将会十分巨大。

  目前用于生产塑料包装袋的塑料是一种可多次回收再生产的材料,塑料包装生产企业也采用能耗低的清洁生产过程,如能使回收处理到位,则可大大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采用传统塑料进行回收再生是比采用降解塑料更节约资源的路线。

  笔者去日本时发现,东京街头不设垃圾箱,居民都将垃圾带回家分类处理。这不仅可节约大量市政费用,也减少了“白色污染”的问题。既然政府推行“限塑令”是借鉴国外限制塑料包装袋的做法,那是不是也可以学学日本的城市管理方法呢?

(作者系中国塑料加工协会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惠娣)

[时间:2016-02-0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