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做出版,一不亏心,二不亏本

出版

  曾读到《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上《给编辑一张安静的书桌》一文,该文章说,由于出版业环境的变化,“编辑角色定位裂变”,编校角色弱化,重策划、轻案头,导致“无错不成书”“书稿的编校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出版业对利润的追逐大于文化的传承,工作量、码洋、利润等指标的重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只能“牺牲质量,保证数量”。这篇文章呼吁“优化出版环境”,“让编辑有一张安静的书桌”,这样就可能走出“无错不成书”的出版窘境。

  优化出版环境,至少可从改进出版社的经营管理入手。在同版报纸上就介绍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精细管理,打造精品”的经验。同样是在“商业氛围”下,为什么有的出版社仍能认真做好出版工作,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精品书,取得好的双效益呢?关键在于出版社领导有正确的编辑出版思想,与恰当的经营管理办法。出版社有个较好的内部环境。对在一线打拼的青年编辑,要求他们去改变出版大环境,是脱离实际的。在呼吁改善出版环境的同时,每个编辑是否也应问问自己,在各种指标重压下,你想出坚守出版质量底线的办法了吗?

  其实“认真做好出版工作”,在中国出版界是有悠久传统的。过去老一辈的编辑家,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是复杂、多变,时好时坏的。但是他们的编辑出版思想却始终不离“认真”二字。我想起了在出版界顶认真的编辑家叶圣陶(1894~1988)。他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他55年生活在清末民国,39年生活在新中国。一生经历剧变、战乱、时艰、曲折之多,可谓罕见。他当过教员、作家、编辑、官员等,他认为最喜欢的职业是编辑。他1923年进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32年进开明书店工作,这两家都是“民营企业”,赚钱当然是好,但都是内部生态优化的出版企业。他在开明主编《中学生》,逐渐成了书店的灵魂人物。他提出了“一不亏心,二不亏本”,“有所为,有所不为”,“竭诚为读者服务”等出版理念,编出了许多“不马虎”的名作、名刊,在读者中有了“买开明的书,不失悔”的口碑。他提倡严谨细致的编辑作风,曾有诗云:“选题订稿校辨三,唯审唯精唯指南。能在胸中存读众,孜孜矻矻唯弥甘。”他编出的许多文字名著、普及读物、课本、工具书、专注、古籍,现在不少出版社还在重印。《中学生》中少社还在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领导,长期主持全国中小学、中专和大学教科书的编审、出版工作,质量把关更是丝毫不能马虎。他重视每一篇课文的审改、定稿。如为修改语文课本中法国小说《最后一课》的译文,他请来懂法文的专家,精熟普通话的编辑,与责编一起逐句斟酌,“是否译得准确”“是否符合普通话的规范”,最后由他“一锤定音”。此类认真审读、修改的案例很多,已成为中国编辑史上的典范。叶老除了“文革”中未做编辑工作,“文革”后在家中仍是审稿不断,包括审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稿。有的文稿字太小,他又认真看,把眼睛也看坏了。但他认为出版是有益于国家文化建设的大事,还是坚持工作,直到90岁。他一生从事编辑工作70年,从未马虎过。我想,以叶老为代表的中国编辑的优良传统确实不能丢,应当传承下去。不管环境如何变,编辑心中要有定力与准绳。

  《叶圣陶编辑思想研究》是读者了解叶圣陶坚守的出版原则、价值取向、编辑方法、成功案例的必读书。书中收入33篇研究叶圣陶编辑出版思想的重要论文;收入叶老关于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言论、文章,讲述他从事书刊编辑的典型案例;收入他为39本名作著的序跋,45则为名作写的精彩广告文字等。从事出版工作的年轻人,工作写作之余,静下心来,读读这本好书,敦本务实,正道直行,同叶圣陶一起,品味编辑职业的文化乐趣,了解一本书作为精神产品照亮人类心灵的特殊价值,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正能量。

[时间:2016-12-20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