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环境保护部就德州市中联大坝水泥有限公司违反当地政府错峰生产的规定进行公开点名通报,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除了这家公司,还有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隅琉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是因为“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不采取限产措施”。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产生了冲突而被罚。
看来,在环境压力下,任何企业都不能例外,尤其是在近期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恶化的态势下。
目前围绕环境污染治理这个主线,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展了各行各样的改造、升级活动。天津市加大了散煤清洁化治理工作;邢台市更是将散煤替代工程作为重点工作;太原市城边存更是在大力推进企划工作。
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环境治理的热潮,通过能源替代、限产停产等手段,来净化空气。
整体来看,环境治理是要从根源上进行治理,国家针对企业限产停产、针对居民进行能源替代改造,也无可厚非。不过总体来看,这种措施的效果必然缓慢。因此,在治本的同时,也需要治标,从污染这一头进行治理,双管齐下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因此,我国环境治理产业经营者在这个时候大力开拓市场,相信会是不错的发展机会。尤其针对那些被限产、停产的生产性企业进行环保改造,对其生产工艺、工业三废处理环节进行改造,所面临的阻力也会小很多。
此外,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关于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法规也连续出台并逐步落地,更是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重点是大气污染,因此从事这一方面业务的企业需要把握发展契机。
纵观我国环保产业,大多企业都是工程类公司,需要持续稳定的项目才能存活。而刚好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各地都在加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
然而由于很难保证每个企业都能依照规定建设污染治理设施,而且也不排除个别企业即便建成了也不能投运,严重影响了污染治理的效果。因此,对于环保产业投资者来说,需要在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企业压力等方面进行探索,这样才能推动下游应用市场的正常运转。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环保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的分析,当下我国环保领域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万亿元。
[时间:2017-03-03 作者:李海涛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