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产机器人冉冉升起的明星
我国我国已成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国产机器人占有率低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端景气度将不断延续,提升空间很大。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趋势、机器人成本回收期等几个方面来看,国内工业机器人景气度会保持持续提升。从下游角度看,国内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以汽车行业为代表,存量市场上的国产化替代需求;2)以3C、家电、食品饮料等行业为代表,对增量市场人工替代的需求。前者的需求在于降低进口成本,后者的需求在于降低人力成本,但目前两者的渗透率都比较低。我国2015年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为36台/万人,韩国为478台/万人,日本为314台/万人,德国为292台/万人,全球平均为66台/万人。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密度与先进工业国家差距有十倍之多,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差一倍,这种差距表示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的需求空间巨大。
2)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景气度高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工业自动化是必然结果。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2.92万台,同比增速28.7%,工业机器人销量在2009-2015年期间复合增速达26.9%,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远超全球,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成为全球最高国家,2014年达到57096台,同比增长56.7%,从销量和增速两个方面领跑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
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及增速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及增速
3)“机器换人”经济效应拐点已出现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且基础性的工作招人越来越困难。随着工业机器人成本逐渐降低,机器人的投资回收期将进一步缩短,加速机器替代人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10年到2015年,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均工资从30916万元增长到62029万元,平均增速达到16.7%。根据相关资料资料,工业机器人的成本逐年递减4%,以一台165kg的六轴机器人为例,可以测算出,其回收周期将由2010年4.96年下降到2015年1.22年。
国家政策层面也在力推工业自动化以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之一,要求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5万台;2016年多部位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总体发展目标,即“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时间:2017-07-11 来源: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