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印刷行业评选雾里看花

    ---兼谈中央为何勒令暂停评选   

    作为对中国印刷工业全行业或某一领域的年度总结,观时下评奖形式真可谓名目繁多,在各媒体、协会等单位间也渐成潮流,其涉及面至方案制定、参评单位审核、评选过程的公正性把控、评选的权威性及全过程的宣传。主办单位倾注的精力,个中滋味,几多甘苦恐怕只有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而近期国家对目前对于评奖太多、太杂,勒令暂停的一纸文件出台,无疑泼了一瓢冷水,但作为主办单位品牌的助推器,它的性能优越无比,恐怕依旧会“恋恋风尘”。

    目前各评奖形式虽小有冲突但依旧“各据山头”,评比单位以媒体、协会、教育培训机构居多,媒体方面,如《印刷经理人》的“2007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针对印刷企业;慧聪网印刷频道的“中国印刷行业TOP10评比”针对全行业,其视野着眼于“大印刷观”,涵盖国内外制造商、代理商、印刷企业、风云人物、网商;CPP114的“九峰”评比涵盖事件、品牌、特殊贡献企业、展会、畅想、创新、印包集中地、媒体、专题,似乎更泛。协会、教育培训机构方面,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组织了2年一届的“毕升印刷技术奖”评比;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香港印刷业商会、台湾区印刷暨机器材料工业同业公会、澳门印刷业商会联合主办了每年一届的中华印制大奖;由北京市第70职业技能鉴定所、北京印刷协会等组织联合主办的,2年一届的“北京市印刷行业技能大赛”;北京印刷技术协会组织评比的2年一届的“北京印刷进步奖”等等。

    这些评比有以下的特点:一、以媒体组织的评比,宣传力度、覆盖面更广。如慧聪网印刷频道的“中国印刷行业TOP10评比”在评比前后,通过其旗下的系列媒体、合作媒体等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相关专题页面在其首页悬四个多月,而CPP114的“九峰”评比,在支持媒体的邀请上显然上了很大的功夫,数量上达到了一个高峰。相对于媒体组织的评选,地方协会组织的评选在宣传力度上乏善可陈。二、一些评比被业界广泛认可。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组织的“毕升印刷技术奖”评比,在业界享有很高的权威性,业界精英、老总、专家等无不以当选“毕升印刷技术奖”为荣;《印刷经理人》的“2007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的有关数据,被不少业内文章引用;而慧聪网印刷频道组织的“中国印刷行业TOP10评比”得到了曼罗兰、爱克发、大族冠华、营口冠华等国内外著名制造商的高度认同。

    但我们也注意到在一些评比活动过程中,曝露出来的问题:一、一些评选准入门坎太低,属于“来者必应”;二、一些评比的功利性太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协会官员,就某次评选的公正性提出质疑,他透露:由于评选牵扯到不为人知的利益平衡问题,参评要掏钱直接打击了参选单位及选手的热情,不少著名企业都不愿意参加评选,个别单位甚至对参选者称,如果参选能获奖单位出钱否则费用自理。三、参选单位与评委、主办方有千丝万缕关系,出现了不少人为拨高或势利眼的因素,使得评选的公信力大大降低。四、个别评选没有评委参与,也缺乏科学的评选标准,评选出来的结果本末倒置,一些根本毫无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单位、或个人当选。五、 评选大多缺乏媒体监督和透明。由于印刷行业相对较小,媒体、协会、企业各方都不愿意得罪谁,于是出现了在宣传时由“主办方说了算”的局面,媒体出现的一些文章多为由主办方撰写的公关稿件缺乏独立性。六、一些评选根本不注重宣传,事后突然间“蹦”出来,令人感到很茫然。

    要让业内评选走向规范化,具有公信力和权威度,形成品牌影响力,以下几点必不可少:一、科学的、代表主流的评选指标和业界一致认可的专家、学者、领导组成的评委,是任何一个评选都必不可少的。二、评选应有较高的门坎,绝不能“来者不拒”。既然是评选,自然应该“优中选优”。三、注重宣传,评选过程应该公开、透明。四、参选应减少商业化色彩。否则,除打击参选者积极性外,还会使评选不可避免地出现人为说了算的因素。

    如果各类评选能够走向规范化,具有公信力和权威度,或许,就不会有中央的一纸文件出台了。

[时间:2007-05-29  作者:活着就好  来源:本站原创]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