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转型:你的痛我知道

    中国上ERP的企业盘活的很少,而却有的一浪又一浪的企业争着上ERP,一个老板说得好: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传统影像巨头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实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码产品转移。柯达一直努力想使自己摆脱一个制造民用影像产品的公司的帽子,向一个生产医疗影像设备、数码印刷和感光芯片等产品的公司转变。

    这是一着险棋,又是一个长局,三两年难见分晓,笔者不敢说柯达的转型会不会在十年后再造“柯达”品牌的辉煌,但三两年之内如果柯达挺不过这一个隘口,这盘棋就将成为一个死局。

    在这次冒险中,柯达将是举步维艰,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柯达不转型是等死,转型又不啻找死。

    柯达提出转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早在2001年,柯达就已经宣布柯达在中国的战略重点转向数码影像,明确提出发展“新三件”,逐步替代“老三件”:即重点发展芯片、软件和打印设备,取代胶卷、相纸和冲洗药。因此将百分之七十的研发经费都投在了数码技术上。

    这一次,更彻底一些,柯达在声明中表示:“增加在非影像业务领域的投资,并在数码业务领域进行新的尝试;与此同时,将不再向传统的胶卷业务进行任何重大的长期投资。” 这对于柯达来说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意味着在传统影像领域绝对称王的柯达终于决定摆脱“传统、数码”两线并重作战的市场策略,而向风起云涌的数码技术革命努力。

    当年,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让柯达名声鹊起;如日中天之时,柯达看到了民用照相机的前途,也看到了民用胶卷的“钱途”,这才打下了今天柯达的大半壁江山。可惜他们在第三数码转型浪潮时迟到了,这一次的数码浪潮来得很猛烈,但做到了老大总是有那么一点保守,这就好像是说:胶卷和数码就好像一个人的两只手,就算看到数码的前途,但总不忍心砍了自己的左手来发展右手吧。总是不想放弃既得利益,所以改革突破总是不彻底。

    近年来,柯达所一直倚重的传统胶卷业务正不可避免的处于下滑趋势,由于数码相机在美国、日本的普及,以及中国市场爆炸式的增长,这个下降趋势的加速度正在增大。虽然柯达在中国拥有仅次于中国邮政的第二大网络,且数码冲印业务可以获利,但这些都不足弥补柯达渐渐失去传统业务所带来的未来的痛。

    作为传统影像业领军企业和数码成像技术的倡导者,柯达本来是希望在感光和数码两个市场之间同时获利,在保持感光市场利益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推进数码业务。然而,由于数码技术的进步与市场需求巨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有条件绕过传统影像业很高的壁垒而相对轻松地进入数码影像领域。在数码产品市场上,日本企业凭借着制造与工节能力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而柯达在数码产品的研发与工艺上却没有绝对优势。
早在2000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但柯达的数码业务收入却基本与1999年持平,只占营业额的21%,传统成像市场上占据优势的柯达在数码成像市场上却遭遇了前有未有的挑战,日本的索尼、奥林巴斯、美能达、佳能和尼康,还有老对手富士,在数码市场都不怕柯达。

    在柯达所有的数码领域中,恐怕要数数码冲印和数码相机最强,但数码冲印柯达正有做不过富士的趋势,在传统的冲印领域不敌柯达的富士早就宣布基本上退出竞争,集中精力于数码影像市场。虽然在光学影像领域和冲印网络上远不及柯达,但富士拥有日本企业的传统技术优势,这也是柯达的软肋。在数码影像市场上富士凭借其制造与工艺能力占据了优势,而柯达在数码产品的研发与工艺上却落于下风。正当柯达为富士头疼的时候,柯尼卡却蹑手蹑脚地“潜”了进来,同时欧洲“大腕”爱克发,本土诸侯乐凯,甚至是联想都有意在此插一脚,柯达在数码冲印的未来还未可知。

    至于数码相机,柯达更是远不及东瀛群狼,日本的索尼、奥林巴斯、美能达、佳能和尼康,还有老对手富士,在数码相机市场与柯达,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传统胶片和相机日趋暗淡,柯达不得不一切从头来过,传统光学相机和数码的优势柯达却全无:镜头却做不过尼康、佳能和奥林巴斯,数码机芯、操作系统也玩不过索尼,没想到在数码冲印设备上还被富士的“摩术手”占了大半的市场。笔者认为,如果不用量的营销手法将柯达在数码领域的品牌像胶卷一样深植于心,那么他们在数码领域将被在狼群中被咬得体无完肤。

    柯达想要打进的打印机市场更是强手如云,他必须硬着头皮去跟惠普、爱普生、佳能能成名高手竞争。据悉柯达计划向消费者推出系列型号的喷墨打印机,与惠普、佳能和爱普生等在数码业务领域展开正面较量。但这一计划的实现,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柯达还计划利用现有的一家合资企业拓展其在高端数码打印市场的系列产品,向业内领军企业施乐公司和惠普发起挑战。针对于现在打印机市场已经的稳定的情况,这一切还都只是一厢情愿,一切还都只是梦,相比于柯达在数友影像领域还算是传统老大哥,柯达在办公领域几乎是一无所有,既没有成熟而稳定的技术,又没有稳定且稳定增长的客户群,甚至于连这方面的销售团队都没有,也许办公设备领域还需要数十年才会有柯达的名字,或许柯达只有“挖墙角”的份了。

    柯达在中国胶卷的强大是靠着“98协议”的庇护,但去年已到期,现在没有了政策保护柯达在数码的前行将举步维艰。

[时间:2007-06-27  作者:姚亚平  来源:计世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