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印刷技术 四色印刷油墨颜色和透明度

第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

Graphic technology - Colour and transparency of ink sets for four
colour-printing - Part 1:Sheet-fed and heat-set web offset lithographic print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5-09-28发布,2000-01-01实施

CY/T31-95
eqv ISO 2846-1:1997



前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2846-1《印刷技术——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第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的最新版本,使本标准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意义,本标准是我国油墨行业与印刷行业统一胶印油墨颜色和透明度的依据之一。

  本标准确定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四色胶印油墨的色度、透明度、墨层厚度范围和完整的测试方法。

  本标准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数据、参数、图表、实例以及标准文本中所提及的“本标准”等都是ISO 2846标准中第1部分的内容,在使用时不要与ISO 2846标准的其它部分混淆。

  为方便使用,本标准将ISO 2834《印刷技术——胶印和凸印油墨印样制备》中的有关部分编入附录B,将ISO 13655《印刷技术——印刷图象的光谱测量和色度计算》中的有关部分编入附录C,附录B和附录C都做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附录E、附录F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印刷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原、王德信、林立、张红。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由各国标准化组织(ISO成员国)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体。国际标准的制定通常是由ISO技术委员会来执行的。每一个对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主题感兴趣的成员国都有权向委员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与ISO有协作关系的各国际组织,无论是政府的还是非政府的,都可参与此项工作。ISO与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在所有电工技术标准化的问题上都进行紧密的协作。

  被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要经过各成员国投票表决。一个国际标准的发布至少要得到75%成员国的同意。

  ISO 2846国际标准是由ISO/TC 130印刷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它是在ISO 2846:1975和ISO 2845:1975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ISO 2846在《印刷技术-四色印刷油墨颜色和透明度》题目下有以下部分:

  ——第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

  ——第2部分:报纸印刷。

印刷技术 四色印刷油墨颜色和透明度

第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色胶印用系列原色油墨(打样和正式印刷用)在指定的条件和承印物上印刷所得到的颜色,并指定了测试方法以确保颜色的一致性。

  本标准适用于单张纸、卷筒纸热固型、光固型胶印油墨。

  本标准不适用于荧光油墨,并且未对颜料进行规定。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定,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40-1989  纸和纸板吸水性的测定法(Cobb法)

  GB/T 451.2-1989 纸和纸板定量的测定法

  GB/T 463-1989  纸和纸板灰分的测定

  GB/T 1545.2-1989 纸、纸板和纸浆水抽提液pH值的测定法

  GB/T 2679.9-1993 纸和纸板粗糙度测定法(印刷表面法)

  GB/T 8941.3-1988 纸和纸板镜面光泽度测定法(75°角测定法)

  GB/T 11500-1989 摄影透射密度测量的几何条件

  CIE出版物№15.2 1986色度学

  3 定义

  3.1 标准油墨 standard ink

  用于四色印刷的油墨,在本标准墨层厚度范围内,在参照承印物上印刷时,此油墨遵循本标准的色度和透明度特性。

  3.2 标准四色油墨 standard ink set

  由黄、品红、青和黑油墨组成的完整的标准油墨组。

  3.3 原色 primary colours

  由黄、品红、青油墨制备的单个印刷品的颜色,若这些印刷品是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制备的,并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色度特性,它们就是标准原色。

  3.4 二次色 secondary colours

  由三种原色墨中的任意两种油墨依次叠印所得到的颜色。

  3.5 透明度 transparency

  不考虑散射光,油墨墨层透过和吸收光线的能力。通常用测量散射光来表示。

  3.6 透明度测量值 transparency measurement values

  墨层厚度和原色墨叠印在黑底上的色差之间回归直线斜率的倒数。

  4 测试方法

  4.1 原理

  将被测油墨按照规定的墨层厚度印到参照承印物(见附录A)上。测量其颜色,若发现一个或多个印样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数值和公差,且油墨也符合透明度标准,则该油墨符合本标准。

  按规定的墨层厚度用三原色的每一种原色墨分别印在黑色底衬上评价油墨透明度。对于每个印样,要测定叠印前后的CIELAB色差。然后计算出每个原色墨的墨层厚度和色差之间的线性回归系数(回归直线的斜率)。老此系数的倒数是负数或大于本标准规定的数值,则油墨符合本标准。(详见附录F的说明和实例)。

  4.2 测试印样的制备

  4.2.1 色度值测试印样的制备

  依照下列规定的条件,每种油墨都制备多个测试印样,一种油墨各个印样的墨层厚度均不相同。

  用附录A规定的参照承印物制备印样,墨层厚度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此种油墨墨层厚度数据范围内(见5.3)。

  ——使用印刷适性仪制作印样。

  ——从印版到承印物直接印刷。

  ——环境温度应为(24±1)℃。

  ——在(1±0.1)m/s速度和(225±25)N/cm的印刷线压力下制作印样。

  ——印版应是一个弹性体或覆盖橡皮市的辊子,肖氏硬度A为80~85。

  ——对于挥发性(热固型)油墨,匀墨和着墨时间都不应大于20s。不包括称重时间。(见4.2.4)。

  ——每印一次,输墨单元和印版都要清洗和再上墨。

  注:清洗印版的溶剂会渗透到材料中,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保证溶剂完全挥发。可两块印版交替使用。

  ——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质量由测量印刷前后印版的质量差确定,单位为g/m2(克/平方米),墨层厚度单位μm(微米),通过该油墨的密度和印刷面积计算。

  ——光固型油墨应使用单独的匀墨辊和特殊材质制成的印版。

  注:详见附录B。

  4.2.2 用于评价透明度印样的制备

  应使用将被测油墨印到一个黑色底衬上的方法得到用于评价透明度的印样。除了应使用白色承印物制作的情况外,按照附录C进行测量(本标准4.3所述),黑色底衬的亮度L*应小于6。

  黑色底衬可以是预制的,或在具有相同遮盖力的涂料纸上印上一层或多层黑墨。所选的黑墨应具有最小的光泽度,并且经被测油墨叠印后,其光泽度不发生较大变化。

  黑色底衬叠印彩色墨前,印样要有充分的时间干燥。由于需要确定黑色底衬在彩色墨叠印前后的CIELAB值,叠印彩墨前要先对黑色底衬进行测量。

  然后,按照附录B,将被测油墨印到准备好的黑色底衬上,每个印样的墨层厚度都不一样,墨层厚度应在5.3规定的0.7μm~1.3μm范围内。

  4.2.3 测试印样的干燥

  所有印样在进行颜色测量前都应充分干燥。氧化干燥型油墨需要放置24小时,光固型油墨干燥必须有一个适当的辐射源,热固型油墨干燥应有适当设备,以使印样能尽快测量。

  4.2.4 热固型油墨的附加说明

  如果因热固型油墨中的矿物油挥发而导致传墨故障,需在传墨前加入适量溶剂油(如亚麻仁油)。加入量应尽量少,不能超过5%。要注明加入量(体积比),以便在用本标准评价油墨前,修正墨层厚度。

  4.3 颜色测量方法

  除了应使用至少由三张未印刷承印物组成的白色底衬的情况,应按附录C的方法测量印样。

  按附录C对印样进行光谱法测量时,应使用0°/45°或45°/0°几何条件测试仪,并应用CIE标准照明体D50和CIE1931(2°)标准色度观测视场进行三刺激值计算。应用CIELAB计算与参考值的颜色偏差,有关CIELAB色空间详见CIE出版物15.2 1986。

  5 颜色、透明度和墨层厚度范围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在5.3规定的墨层厚度范围内,其颜色应符合5.1中所规定的数据,其透明度应符合5.2的规定。

  5.1 色度值

  规定以两种形式表示色度,按附录C的步骤计算,这两种形式视为等效。为了符合颜色规范,应按第4章中规定的方法,使印样墨层厚度在规定的范围内,油墨的颜色应在表1中L*、a*、b*数据限定的色差范围内。

  
表1 色度值(0°/45°几何条件,D50照明体,2°视场)









油墨颜色 三刺激值 CIELAB值2) 误差
XYZL*a*b*ΔEab*L*1)Δa*Δb*
73.2178.497.4091.00-5.0894.974.0
品红36.1118.4016.4249.9876.02-3.015.0
16.1224.9152.3356.99-39.1645.993.0
2.472.522.1418.010.80-0.5618.0±1.5±3.0
1) 黑墨的L*没对称误差,只有上限。

2) 色度值保留两位小数。


  

  1附录D给出了符合本标准油墨的典型光谱数据,以及8°/d或d/8°(包括镜向)几何条件下的光谱参考数据。

  2 附录E给出了在两个几何条件下由CIE 1931(2°)标准色度观测视场和CIE照明体D65得到的三刺激值的参考数据,也给出了 8°/d或d/8°(包括镜向)几何条件和照明体D50下的三刺激值。


  5.2 透明度

  为了符合透明度规范,在按第4章给出的方法和原理测量油墨的透明度时,其值应大于表2所3的数据。

  
表2 透明度要求 




油墨颜色透明度(测量值T)
品红0.12
0.08
0.20


  

  1 高透明度油墨(一般为青墨)回归直线的斜率可能是0或负值。这种情况下,可视其透明度值接近无穷大,因此符合本标准。

  2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同色度参数一样,参考附录中不提供用8°/d或d/8°(包括镜向)几何条件测得的油墨透明度数据。其主要原因见附录F,在此种几何条件下测得的结果对表面光泽度及其变化十分灵敏。无论如何,这种方法对评价具有相近光泽度的油墨性能是有效的,附录F进行了简要描述。


  5.3 墨层厚度

  表3给出了符合本标准规定的不同干燥类型油墨的墨层厚度范围。

  
表3 墨层厚度范围 μm






油墨类型品红
氧化干燥/渗透型0. 7~1.10. 7~1.1 0. 7~1.10. 9~1.3
光固化0. 7~1.30. 7~1.30. 7~1.30.9~1.3
卷筒纸热固型0. 7~1.30.7~1.30.7~1.30.9~1.3


  

附录A


(标准的附录)参照承印物


  本标准采用无光学增亮剂的无机械木浆有光涂料纸,该承印物应具备如下特征:

  A1 色度值

  三刺激值          CIELAB值

  X=85.32          L*=95.46±2.0

  Y=88.71          a*=-0.40±1.0

  Z=67.96          b*=4.71±1.5

  方法:按4.3的规定(0°/45°,D50,2°,白色底衬)

  A2 吸水性

  技术要求:    10秒钟后增加2g/m2~5g/m2

  方法:      按GB/T 1540。

  A3 光泽度

  技术要求:      70%~80%

  方法:        按GB/T 8941. 3。

  A4 质量

  技术要求:      (150±3)g/m2

  方法:        按GB/T 451. 2。

  A5 灰分

  技术要求:      20%~30%

  方法:        按 GB/T 463。

  A6 pH值

  技术要求: 8~10

  方法:  按GB/T 1545.2.

  A7 粗糙度

  技术要求:  0.9μm~1.1μm在1N/mm2压力下

  方法:      按GB/T 2679.9。

  

附录B


(标准的附录)油墨印样制备


  B1 原理

  用印刷适性仪和吸墨管,将定量的油墨均匀地印刷到一定面积的参照承印物上。墨量用g/m2表示,或根据油墨的密度,以墨层厚度μm表示。

  B2 器械

  B2.1 印刷设备

  印刷适性仪,其匀墨器能在恒定的速度和压力下向印版均匀供墨并将油墨均匀转印到承印物上。

  B2.2 印版

  印版应具有抛光金属的非渗透表面,或用肖氏硬度80到85之间的合成橡胶或橡皮布覆盖。

  B2.3 吸墨管

  精确到0.01cm3。

  B2.4 分析天平

  精确到0.1mg

  B3 材料

  B3.1 印刷油墨:被测油墨

  B3.2 承印物(见附录A)

  B4 步骤

  B4.1 印版着墨

  用吸墨管将一定量的油墨均匀地分布到匀墨器上,调定油墨在匀墨器上的匀墨时间和印版的着墨时间,以保证油墨均匀分布。通常每次匀墨和着墨时间为30s,挥发性(热固型)油墨,每次匀墨和着墨时间不应超过20s(见B4.5)。

  B4.2 油墨层厚度

  通过测量印版印刷前后的质量差确定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量。油墨量C用g/m2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C=(m1-m2)/A

  式中:C--油墨量(g/m2);

  m1——印刷前已着墨的印版质量(g);

  m2——印刷后印版的质量(g);

  A——印刷面积(m2)。

  按下面公式,用油墨密度,可将油墨量换算为以μm为单位的墨层厚度:

  式中:d--墨层厚度(μm);

  c--油墨量(g/m2);

  P——油墨密度。

  应保留两位小数。

  B4.3 测试印样的干燥

  测试前,印样应充分干燥,应使用适当的干燥设备。

  B5 报告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印刷设备;

  制造商和型号,

  印版的材料和类型,

  印刷面积,

  ——承印物(种类、供应商、数量);

  ——油墨(名称、供应商、密度);

  ——油墨墨量(g/m2)或墨层厚度(μm);

  ——未规定的会改变印刷结果的其它内容。

  

附录C


(标准的附录)印刷图象的光谱测量和色度计算


  C1 定义和缩写

  C1.1 CIE国际照明委员会缩写。

  C1.2 CIE照明体 CIE illuminants

  由CIE以相关的光谱能量分布定义的照明体A、D50、D65和其它照明体D。

  C1.3 照明体 illumlnants

  以影响物体颜色波长范围定义的、以相应的光谱能量分布的辐射源。

  C1.4 测量照明体 measurement illuminants

  试样表面入射光的光通量特征。

  C1.5 辐亮度系数 radiance factor

  在特定的照明和观测条件下,物体的辐亮度与完全漫反射面或完全漫透射面的辐亮度之比。

  C1.6 反射系数 reflectance factor

  从印样上测量出的反射光通量与在同样位置上从完全漫反射体上测出的反射光通量之比。

  C1.7 试样底衬 sample backing

  放置被测试样的平面。

  C1.8 透射系数 trnsmittance factor

  透过被测样品遮盖的测量小孔的光通量与小孔上没有样品遮盖时的光通量之比。

  C1.9 带宽 bandwidt

  在半能量点上光谱函数特性曲线的宽度。

  注:C1 光谱测量仪器采用三角函数特性曲线。

  C2 光谱测量要求

  C2.1 仪器校准

  测量仪器应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标准校准。

  注:C2 由于仪器的个性,不同种仪器测量数据会有所不同。C12提供了不同仪器间达到一致的方法。
C2.2 测量照明体的波长范围和测量值的间隔

  以10nm为间隔,从340nm到780nm测量数据,400mm到700nm的数据必须测量,且间隔不得超过20nm。光谱数据以10nm间隔的计算数据为依据,其光谱特性函数是以10nm为带宽的三角形。

  注:C3 不同的仪器由于其间隔或特性函数不同将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个误差可以通过对给定的间隔选择带通形态并根据已选择的带通形态和间隔应用适当的计算减小。

  C2.3 反射系数测量

  C2.3.1 试样底衬材料

  该材料不随光谱变化而变化,漫反射,并具有国际标准反射密度1.50±0.20。测量时,底衬放在试样下面或后面,用来消除由被测样品的背面引起的测量值的变化。

  C2.3.2 测量几何条件

  测量几何条件为45°/0°或0°/45°。

  C2.3.3 测量记录

  相对于所有波长范围内具有100%反射系数的理想漫反射体,测量的反射系数应乘以100,并精确到0.01%或等值的小数。

  C2.4 透射系数测量

  C2.4.1 测量几何条件

  测量几何条件为法线方向/漫射(O°/d)或漫射/法线方向(d/0°),并符合GB/T 11500中所规定的几何条件或CIE 15.2中所规定的几何条件。

  应记录测量几何条件和所用的积分球或乳白散射玻璃。

  C2.4.2 测量记录

  相对于所有波长范围内具有100%透射率的理想透射体,测量的透射系数应乘以100,并精确到0.01%或等值的小数。

  C3 色度计算要求,

  C3.1 三刺激值的计算

  计算三刺激值应根据CIE D50照明体和CIE出版物15.2中的CIE 1931标准色度观测视场(通常指的是2°视场标准观测条件),以10nm或20nm为间隔。在CIE D50照明体和2°视场标准观测条件下,光谱反射和透射数据由间隔为10nm的表C1和间隔为20nm的表C2中给出。推荐使用10nm间隔,以提高结果的准确度。

  注:C4 为与印刷图像精细度的尺寸更匹配,最好选择2°视场标准观测条件,而不选10°视场标准观测条件。

  如果以大于340nm的波长作为起始波长测量光谱数据,那么,应将表C1和表C2中所有小于起始测量波长的波长的加权因数数据求和并加到起始波长的测量数据中。如果结束测量的光谱波长小于780nm,那么,应将表C1和表C2中所有大于结束测量波长的波长的加权因数数据求和,并加到结束波长的测量数据中。

  计算的一般形式为:

  反射                  透射

  X=



  式中:R(λ)——波长为λ的反射系数;

  T(λ)——波长为λ的透射系数;

  Wx(λ)——波长为λ的三刺激值X的加权因数;

  Wy(λ)——波长为λ的三刺激值Y的加权因数;

  Wz(λ)--波长为λ的三刺激值Z的加权因数。

  如果测量间隔小于10nm,可用注C10中的方法扩展数据的带通。

  注:C5表C1和表C2中给定的加权因数基于C2.2节中所描述的三角形带通特性。

  Xn=96.422,Yn=100.00,Zn=82.521的值,用于色度计算。

  注:C6 在表C1和表C2中X、Y、Z的汇总在核对数据时使用。

表C1 在以10nm为间隔,D50照明体和2°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有物加权因数(W)







波长Wx(λ)Wy(λ)Wz(λ)波长Wx(λ)Wy(λ)Wz(λ)
3400.0000.0000.0005707.1328.9020.020
3500.0000.0000.0005808.5408.1120.015
3600.0000.0000.0015909.2556.8290.010
3700.0010.0000.0056009.85355.8380.007
3800.0030.0000.0136109.4694.7530.004
3900.0120.0000.0576208.0093.5730.002
4000.0600.0020.2856305.9262.4430.001
4100.2340.0061.1136404.1711.6290.000
4200.7750.0233.7236502.6090.9840.000
4301.6100.0667.8626604.5410.5700.000
4402.4530.16212.3096700.8550.3130.000
4502.7770.31314.6476800.4340.1580.000
4602.5000.51414.3466900.1940.0700.000
4701.7170.79811.2997000.0970.0350.000
4800.8611.2397.3097100.0500.0180.000
4900.2831.8394.1287200.0220.0080.000
5000.0402.9482.4667300.0120.0040.000
5100.0884.6321.4477400.0060.0020.000
5200.5936.5870.7367500.0020.0010.000
5301.5908.3080.4017600.0010.0000.000
5402.7999.1970.1967700.0010.0000.000
5504.2079.6500.0857800.0000.0000.000
5605.6579.4710.037总和96.42199.99782.524


表2 在以20nm为间隔,D50照明体和2°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用的加权因数(W)







波长Wx(λ)Wy(λ)Wz(λ)波长Wx(λ)Wy(λ)Wz(λ)
3400.0000.0000.00058016.90416.0600.026
360-0.0010.000-0.00360019.53711.6460.014
380-0.0070.000-0.03462015.9177.1320.003
4000.1000.0010.4596408.3423.2450.000
4201.6510.0047.9146603.1121.1430.000
4404.7870.32524.1536800.8570.3100.000
4604.8971.01828.1257000.1780.0640.000
4801.8152.41315.0277200.0440.0160.000
5000.0446.0374.8877400.0110.0040.000
5201.26313.1411.5077600.0020.0010.000
5405.60818.4420.3757800.0010.0000.000
56011.36118.9600.069总计96.423100.00282.522



表3 在以10nm为一间隔,D65照明体和2°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用的加权因数(W)








波长Wx(λ)Wy(λ)Wz(λ)波长Wx(λ)Wy(λ)Wz(λ)
3400.0000.0000.0005706.9888.7220.019
3500.0000.0000.0005808.2147.8020.014
3600.0000.0000.0015908.7306.4420.010
3700.0020.0000.0106009.0155.3510.007
3800.0060.0000.0266108.4924.2630.003
3900.0220.0010.1046207.0503.1450.001
4000.1010.0030.4776305.1242.1130.000
4100.3760.1011.7886403.5161.3730.000
4201.2000.0355.7656502.1670.8180.000
4302.3960.09811.6986601.2520.4630.000
4403.4180.22617.1506700.6780.2480.000
4503.6990.41719.5066800.3410.1240.000
4603.2270.66418.5206900.1530.0550.000
4702.1490.99814.1377000.0760.0270.000
4801.0421.5018.8507100.0400.0140.000
4900.3332.1644.8567200.0180.0060.000
5000.0453.3522.8027300.0090.0030.000
5100.0985.1291.6027400.0050.0020.000
5200.6377.0760.7917500.0020.0010.000
5301.6678.7080.4207600.0010.0000.000
5402.8849.4740.2027700.0000.0000.000
5504.2509.7520.0867800.0000.0000.000
5605.6269.4190.037总和95.04999.999108.882



表C4 在以20nm为间隔,D65照明体和2°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用的加权因数(W)







波长Wx(λ)Wy(λ)Wz(λ)波长Wx(λ)Wy(λ)Wz(λ)
3400.0000.0000.00058016.25615.4550.025
360-0.0010.000-0.00560017.93310.6990.013
380-0.0080.000-0.03962014.0206.2770.003
4000.1790.0020.8296407.0572.7430.000
4202.5420.07112.2036602.5270.9270.000
4406.6700.45333.6376800.6700.2420.000
4606.3331.31636.3347000.1400.0500.000
4802.2132.93318.2787200.0350.0130.000
5000.0526.8665.5437400.0080.0030.000
5201.34814.1061.6117600.0020.0010.000
5405.76718.9810.3827800.0000.0000.000
56011.30118.8630.068总计95.044100.001108.882


  注

  C7 虽然提供了20nm间隔的加权因数,但提倡用10nm间隔的数据以提高结果的难确度。

   C8 表C3和表C4中的加权因数用于在CIE D65照明体和CIE 1931标准色度观测者(通常指的是2°视场标准观测条件)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

  C9 D65照明体和2°视场观测条件的光谱加机因数。

  在CIE D65照明体和2°标准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的加权因数。

  Xn=95.047    Yn=100.000      Zn=108.883      用于色度计算。

  C10表C3和C4中X、Y、Z的总和用于数据核对。

  C3.2    计算CIELAB L*,a*,b*

  CIELAB色度参数(见CIE出版物15.2)

  L*=116[f(Y/Yn)]1-16

  a*=500[f(X/Xn)-f(Y/Yn)]

  b*=200[f(Y/Yn)-f(Z/Zn)]

  当:

  X/Xn>0.008856        f(X/X)=(X/X)

  Y/Yn>0.008856        f(Y/Yn)=(Y/Yn

  Z/ Zn>0.008856,       f(Z/Zn)=(Z/Zn

  当:

  X/Xn≤0.008856,        f(X/Xn)=7.7867(X/Xn)+16/116

  Y/Yn≤O.008856,        f(Y/Yn)=7.7867(Y/Yn)+ 16/116

  Z/Zn≤0.008856,        f(Z/Zn)=7.7867(Z/Zn)+ 16/116

  式中:Xu=96.442      Yn=100.000    Zn=82.521,注C6描述了上述条件。

  C*ab=(a*2+b*2

  hab=tan-1(b*/a*

  如果:

  a*>0, b*≥0        则: 0°≤hab< 90°

  a*<0,b*> 0           90°≤hab<180°

  a*<0,b*≤0           180°≤hdb<270°

  a≥0,b*<0           270°≤hab<360°

  CIE LAB色差(见CIE出版物15.2)

  ΔL*=L*1—L*2

  Δa*=a*1-a*2

  Δb*=b*1-b*2

  ΔC*ab=C*ab1-C*ab2

  Δhab=hab1-hab2

  对于从试样1和试样2的L*、a*和b*得到的ΔE*ab

  ΔE*ab=[(ΔL*2+(Δa*2+(Δb*)2

  CIE目前定义了一个公制的色差ΔH*ab

  ΔH*ab=[(ΔE*ab)2-(ΔL*2-(ΔC*ab2]

  C3.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中,应附有如下内容:

   a)测量和计算符合本附录的证明。
  b)数据处理者。

  c)数据处理日期。

  d)交换数据的目的和内容的说明。

  e)所使用的仪器,不局限于仪器的商标和型号。

  f)测量照明体(照明体和滤色片)的应用条件。

  g)使用的波长间隔。

  注:C11 窄带通仪器带宽的扩宽方法

  当取样间隔不符合所要求的10nm或20nm时,数据必须进行修正或重新取样,以提供在所要求的间隔下得到的估计(或假设)数据。只有当取样间隔小于10nm或20nm,并且带宽与采样间隔一致时才这样做。

  将基于符合要求的(新的)采样间隔和带宽采集的当前数据依次用三角特性加权函数处理,以建立所需要的数据,即将间隔上的数据加和,并且用加权求和方法规范,每个新的数据点都要反复进行该过程。

  加权函数如下:

  W(λxn)=(Δλ-|λyn-λxn|)/Δλ

  式中:W(λxn)——波长Xn的加权函数

  λYn--被计算数据的波长

  λXn——有效数据的波长

  Δλ——所要求的带宽

  此函数在给定的间隔上定义为|λYn-λXn|<Δλ。

  如果量程内终点处数据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应假定这些数据与量程中最后的有效数据一致,并用最后的有效数据作为终点值。

  例如:

  假定以3nm为一间隔采集的有效数据要换算成符合要求的以10nm为一间隔的数据,那么,420nm附近的有效数据在403nm、406nm、409nm……436nm波长处,420nm处的数值计算如下:

  1.因为带宽(Δλ)为10nm,则仅用410nm~430nm之间的数据计算就可以,即:412nm、415nm、418nm、421nm、424nm、427nm、430nm。

  2.加权函数应是412(0.2),415(0.5),418(0.8),421(0.9),424(0.6),427(0.3),430(0),总计3.3。

  3.每一个波长Xu的光谱数据乘以它的加权因数,乘积加合,得数加合,然后除以加权因数之合(本例为3.3)。这就是以10nm为带通的420nm对应的数据。

  4.在以10nm为一间隔的340nm~780nm范围内重复该过程。

  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修改用其它间隔得到的有效数据,以提供用于色度计算的以10nm或20nm为一间隔的加权函数。

  注:C12 增进仪器间测量的一致性

  光谱测量与三个方面的测量标度尺有关,即:光度标度尺、波长标度尺和几何标度尺。如果两种仪器在三方面的性能都相同,就可以保证这两种仪器在测量时不会有明显的系统误差。本注释将对每种测量标度尺进行说明,并简述一些方法,以减少不同仪器在某一方面产生的差异。

  光度标由三个参数限定:起始点、终点(满量程点)和线性。可用电学方法或通过标准“黑”设置标的终点。这样就确定了零辐射亮度因数点。仪器间零点的设置通常不一样,这个差值即附加位偏移,用β0表示。

  标的起始点用近似于理想的漫反射体进行设置,因为是一个近似值,所以仪器之间的标称设置会有差别。这个误差可归因于在不同的标准化实验室或在光度标传递过程中随机误差的传递。这是一个与反射率因数成比例的倍率误差,用B1表示,光度标是制造商预设的,以使材料反射率的变化是线性。°

  某些非线性仪器,由制造商提供校正程序。非线性确切的实质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对本注释来说,二阶非线性包括了假定有意义的所有部分。这个误差与(R起点-R)· R成比例,这个比例因数用β2表示。

  测量波长的标度尺也由三个参数限定:标度尺的线性、标度尺的非线性和带宽。线性误差是实际波长与仪器波长设置的线性位置差。这里对于量度的准确度给出了一个较低的限制。此误差与波长的反射率因数的一阶导数(  R/  λ)成比例,这个比例因数用β2表示。非线性波长测量值误差很复杂,是多种原因产生的。这个误差与(  R/  λ)和因数W1成比例,这个比例因数由β4表示,因数W1定义如下:

  W1=[(λ-λ)/(λ-λ)]·[1-(λ-λ)/(λ-λ)]

  通过检测器测量被测物反射光,带宽可以控制波长标度尺窗的大小,带宽误差与反射率因数与波长的二阶导数成比例( 2R/ 2λ),这个比例因数用β5表示。

  几何测量标度尺也由三个参数限定:照明角和观测角的重心、照明体的立体角和观测光线立体角以及照明区域与观测区域之比。这些是重要的参数,也是最难估价和模拟解析的,因此忽略该误差。

  两个相关仪器的最终方程如下:

  R1(λ)=β0+β1·R2(λ)+β·[R(λ)一R(λ)]· R2(λ)+β3·[δR(λ)/δλ]+β· W·[δR(λ)/δλ]+β·[δR(λ)/δ6λ2]

  该方程适合对几个中性标样和彩色标样的测量,在第一个仪器读数的基础上,运算第二个仪器读数的多重线性回归。建议至少使用三个中性标样,即:亮、灰和暗灰。如果将白色和黑色也包括进来则更好。然后,再至少使用6种颜色,即一套适合印刷工艺的颜色:青、品、黄、红、绿和蓝。更好的方案是对六种颜色中的每一个颜色采取两种彩度标准(在亮度方面有相应的变化),至少要有16个反射点,3个中性色和6种颜色会产生全部144个数据点,如果能达到697个数据点最好。

  

附录D


(提示的附录)光谱数据


  计算不同观测视场或照明体条件下的三刺激值,可借助光谱数据。没有把这些数据定为标准,是因为一旦定为标准,则会限制油墨的制造和油墨性能的发展。然而,下列数据在综合分析欧洲、日本、美国的油墨时可把这些数据当做标准的。由于大多数油墨通常是建立在相同颜料基础上的,因此差别很小。必须强调,这个附录是本标准提示的附录,不是标准的正式部分,不能因为标准化的目的,假定油墨与这个数据非常接近。必须记住,这些数据是从垫有白色底衬的基准承印物上印刷的印样上得到的。

  下面两个数据表,表D1用于0°/45°几何条件;表D2用于8°/d(包括镜像)。

  这些数据曾用于计算与本标准5.1提供的数据等效的使用8°/d和0°/45°两种几何条件和D65照明体的三刺激值。附录E给出了这些三刺激值。

  注:在本标准中,0°/45°或45°/0°几何条件彼此等效。同理,8°/d或d/8°几何条件也被视为等效。这样,当本附录表中只指明其中的一种几何条件时,可以认为另一种几何条件也可以接受。当然,各种几何条件下测得的数据不同,镜像与非镜像条件下获得的数据也不同。

  
表D1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的常用光谱反射数据,0°/45°条件







波长 反射系数
nm品红承印物1)
3800.0940.2450.1130.01970.720
3900.2000.2190.0870.02020.741
4000.3120.2060.0670.02080.759
4100.4090.2080.0530.02290.773
4200.4520.2140.0440.02470.787
4300.5220.2280.0410.02510.799
4400.6060.2420.0410.02550.808
4500.6640.2370.0450.02590.819
4600.6900.2130.0560.02610.828S
4700.6990.1810.0600.02630.834
4800.6950.1480.0820.02650.840
4900.6790.1190.1680.02680.847
5000.6470.0920.3480.02690.869
5100.5970.0680.5840.02690.871
5200.5250.0470.7410.02650.880
5300.4360.0380.8030.02570.883
5400.3410.0350.8310.02500.886
5500.2450.0290.8480.02430.888
5600.1580.0220.8560.02370.892
5700.1020.0180.8640.02350.894
5800.0720.0390.8690.02350.894
5900.0570.1770.8740.02410.895
6000.0470.4310.8770.02480.898
6100.0410.6530.8810.02560.898
6200.0400.7890.8850.02640.899
6300.0410.8520.8890.02760.900
6400.0430.8800.8950.02890.900
6500.0510.8950.9000.03020.901
6600.0620.9030.9040.03160.901
6700.0680.9070.9060.03290.902
6800.0650.9100.9070.03410.903
6900.0600.9140.9090.03550.903
7000.0480.9180.9120.03730.903
7100.0430.9210.9140.03970.901
7200.0530.9230.9140.04230.899
1)承印物见附录A

°


表D2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的常用光谱反射数据,8°/d°几何条件(包括镜像)







波长 反射系数
nm品红承印物1)
3800.1370.2710.1870.0880.730
3900.2490.2470.1590.0900.750
4000.3600.2340.1370.0910.767
4100.4540.2330.1200.0950.781
4200.4980.2380.1080.0990.795
4300.5650.2500.1050.1010.806
4400.6440.2610.1050.1020.815
4500.6960.2580.1120.1040.826
4600.7170.2400.1270.1040.835
4700.7230.2130.1330.1040.841
4800.7140.1860.1610.1040.848
4900.6910.1640.2570.1060.855
5000.6520.1450.4320.1080.876
5100.5980.1220.6400.1080.879
5200.5300.0990.7740.1080.889
5300.4510.0880.8260.1070.893
5400.3680.0850.8500.1060.896
5500.2800.0760.8660.1040.900
5600.1970.0660.8750.1030.905
5700.1410.0580.8830.1020.909
5800.1110.0910.8870.1040.908
5900.0960.2530.8900.1120.908
6000.0860.5030.8930.1200.909
6100.0790.7050.8950.1260.909
6200.0790.8250.8980.1300.909
6300.0800.8800.9020.1330.910
6400.0830.9040.9060.1360.910
6500.0940.9170.9110.1380.911
6600.1070.9240.9140.1410.910
6700.1140.9270.9150.1430.911
6800.1110.9300.9160.1450.912
6900.1050.9340.9180.1480.912
7000.0890.9390.9200.1510.913
7100.0830.9420.9220.1550.911
7200.0960.9420.9220.1590.908
1)承印物见附录A


  

附录E


(提示的附录)用于8°/d几何条件和D65照明体的三刺激值


  在本标准中,8°/d或d/8°几何条件在镜像和非镜像条件下都视为等效。因此,虽然本附录只给出其中的一种几何条件,但可认为另一种也是允许的。当然,镜像测量的数据和非镜像测量的数据有所不同。

  表E1和E2的数据由表D2中的光谱数据计算而来。

  
表E1 D50照明体、8°/d几何条件(包括镜像)下的三刺激值







油墨 三刺激值 CIELAB
XYZL*A*b*
75.4481.0313.1392.15-5.4178.08
40.4623.3218.7655.4066.571.04
19.7027.8854.7259.78-32.15-43.75
11.1711.028.5339.614.032.02
承印物86.3989.8368.5695.93-0.424.96


  若要进行数据交换,应在报告中说明实际使用的测量几何条件是否标准。

  
表 E2 D65照明体、 8°/d几何条件(包括镜像)下的三刺激值







油墨 三刺激值 CIELAB
XYZL*A*b*
70.5379.7816.5791.59-11.0678.71
37.2721.8225.0253.8464.95-2.09
222429.5071.8061.22-24.74-40.94
10.8810.9711.2339.533.421.95
承印物84.7289.7090.2695.87-1.015.01


  若要进行数据交换,应在报告中说明实际使用的测量几何条件和照明体是否标准。

  
表 E3 根据表D1的光谱数据值计算出的D65照明体、 0°/45°几何条件条件下的三刺激值







油墨 三刺激值 CIELAB
XYZL*A*b*
68.06773.109.0390.37-11.1696.17
33.0616.9022.0148.1375.20-6.80
18.7426.6268.5458.62-30.63-42.75
2.422.522.8118.010.50-0.47
承印物83.6988.6089.4795.410.994.76


  若照明体不是D50。在数据交换时需要说明。

  

附录F


(提示的附录〕关于测试过程的补充说明及范例


  F1色度检验

  评价一种油墨是否符合本标准,需要制备一些符合5.3规定的墨层厚度的印样。这些印样可在印刷适性仪上制备。在输墨系统上加少量油墨,印刷前,称量一下印版的质量,印刷后,再称量一下印版的质量,记下质量差。如果已知油墨密度(可以测量已知体积的油墨质量)和印刷面积,就可以根据印版在印刷前后的质量差,计算出墨层的厚度(见附录B)。计算方法如下:

  墨层厚度=印版印刷前后的质量差/(油墨密度×印刷面积)


  清洗输墨装置后,再向输墨装置加入与第一次稍有差别的墨量,重复以上印样制作步骤。多次进行这种测试,每次加入的油墨量都不相同,直到有一定量的印样的墨层厚度符合本标准的规定为止。

  印样干燥后,挑出一些符合规定墨层厚度的印样进行颜色测试。测试时,将印样放在三层或四层未印刷的承印物上面,用2°观测条件和D50照明体,先计算出每种印样和本标准规定的颜色之间的色差,然后将其值作为墨层厚度函数标绘在图F.1上。如果该油墨的墨层厚度符合本标准的规定,那么,其色差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值。图F.1为黄色氧化干燥型油墨的公差范围,其中,曲线1为符合本标准的油墨,曲线2和3为不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曲线2表示油墨的颜色不对,通常为不正确的色相,而曲线3则表示油墨颜色正确,但浓度不对。



  图F1 符合与不符合本标准的胶版印刷油墨实例(油墨颜色差异绘出的墨层厚度函数曲线)

  曲线1:符合本标准的油墨。

  曲线2:不符合本标准的油墨:颜色产生偏差。

  曲线3:不符合本标准的油墨,颜色浓度有偏差。(注意:热固型或光固化型油墨应符合它们的墨层厚度范围)

  F2 透明度的测试

  仍然采用上述测试方法,按5.3的要求制备一些符合墨层厚度范围的印样,精度可要求高些。测试透明度的承印物应为有光涂料纸,并具有一定的不透光性,测试前应印上L*值不大于6的黑色油墨,也可以用预制的黑色底衬,或在承印物表面印刷二层以上的黑墨,但两次印刷的间隔应尽量长,以使油墨干燥。

  测试印样的透明度之前,每个印样应编号。每个印样在彩色油墨叠印前应在指定区域内测试黑色。

  叠印了被测油墨的印样干燥后,在前面测试黑色底衬的地方用上述方法测试油墨的颜色(请注意F3关于印样的制备和测量的说明)。

  计算每个印样叠印前后两次测量得到的色差,并标绘出墨层厚度函数曲线图。图F2表示的是通过这些测试点的最佳直线,并计算该直线的斜率(此时,可以用这些数据直接计算回归直线系数)该值的倒数就是透明度T值。如下所示,用图解法可以直接计算该值(参见图F2)。
 
  T=(S1-S2)/(ΔE*ab1-ΔE*ab2
 

  式中:T——透明度测量值
    

  S1——墨层厚度较高的厚度测量值(μm)
    
  S2——墨层厚度较低的厚度测量值(μm)
    

  ΔE*ab1——S1点的色差值
    
  ΔE*ab2——S2点的色差值
 



  图F2 根据本标准对透明度的评价

  如果计算值大于5.2规定的透明度,那么这种油墨的透明度符合本标准。对更透明(或接近透明)的油墨,线性回归系数或其倒数可以为负值。这种特殊情况也符合本标准。

  F3 制备印样和测量透明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F3.1 黑墨的选择和印刷

  如果选择印有黑墨的承印物测试油墨的透明度,那么,选择黑墨时应选择那些无金属光泽或金属光泽很小的黑墨,使叠印其它油墨后,黑墨的光泽度不变。如果黑墨的光泽度变化很大,那么叠印后的印样测试结果则无规律可言,这些表面现象势必影响根据光学原理进行的透明度测量,因此,应选择那些能够减少这些现象发生的材料进行测试,否则将得到错误结果。有时,O°/45°或45°/O°几何条件测试也会发生错误。一般这种错误结果通过目测就可以明显地判断出来。

  被测油墨的透明度可能很高,以至于叠印后的印样与未叠印的黑色底衬相比,只反射很少的光线。原因很简单,黑色底衬和被测油墨均吸收光线。这种高透明度油墨的测试曲线斜率(如图F2中的曲线)可能为零或负值。然而,实际上油墨均散射光线,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品红和黄墨情况更是如此。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十分注意。这里有两种现象,一是用“超透明”的油墨叠印在黑色底衬上,结果使黑色底衬比本叠印前更黑;一种是油墨的遮盖力很强,这些现象是由于光泽度的影响造成的,这种影响对于黑墨和叠印面之间是不同的。如果出现反常结果,应检查黑色底衬和叠印后的印样,是否与以上原因有关。一般通过目测可以判断被测油墨是否象回归直线系数所表示的那样透明或具有较大的遮盖力。否则,应找出其原因。

  F3.2 透明度球形测试仪的使用

  由于用球形测试仪测试,印样表面特征的变化对测试结果影响极大。所以,在附录F中没有给出与0°/45°几何测试仪相对应的球形测试仪测试透明度的结果。例如,在参照承印物表面上印刷卷筒纸用的品红油墨(SWOP),试验结果绘出一个反常的负的回归系数,通过对数据的细致考核,发现试验数据实际产生两条单独的直线斜率为正。这种现象与墨层厚度的加大有关,加大厚度,表面光泽度发生变化。(注:这说明标绘曲线图和检查数据的重要性,而不仅是简单的统计计算。)

  这种测试过程对于具有相似表面特性印样的测试还是十分有用的。用球形测试仪得到的测试结果,其T值的绝对值与用0°/45°测试仪的测试结果不同,但排列顺序相同,数据间的相互差别也相近。这种测试方法可用来检查用0°/45°几何测试测得的错误结果。

[时间:2001-05-10  作者:必胜网  来源:必胜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