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制作网目调彩色复制品时,为分色、打样和印刷预先规定一组最小限度的参数是很重要的,这组参数特别定义了要制作印品的视觉特性和其他技术特性。这样的规定能保证合适的分色片的正确制作(不需反复试验),以及随后用这些分色片进行的脱机或联机样张的制作,这些分色片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模拟最终印刷品的视觉特性。
  区分直接参数和间接参数是必要的。直接参数是指直接影响图像视觉效果的参数,而间接参数只是通过改变直接参数的值而间接影响图像视觉效果的参数,间接参数包括:
  ·分色片厚度
  ·图像的正反向
  ·分色片极性(阴图片或阳图片)
  ·乳剂面的粗糙度
  ·色标和套准规矩线的应用
  ·承印物
  ISO 12647-1列出并解释了一组专门确定由一套网目调分色片制作的网目调样张或印刷品的视觉特性和相关技术特性所需的最小限度的工艺参数。
  ISO 12647-5列出了ISO 12647-1中规定的直接参数值,以及由一套网目调分色片制作的网目调丝网印刷品的相关技术特性。在必要的地方,间接参数也可作为规范推荐使用。
  ISO 12647的其他部分与其他印刷工艺有关,如:
  ·胶印
  ·新闻纸印刷
  ·凹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为四色丝网印刷准备分色片或用下列方式之一进行四色样张或印刷品生产时适用的工艺参数及它们的值。这些印刷方式是指平台式丝网印刷和滚筒式丝网印刷。
  这些参数及其量值覆盖了“分色”、“制版”、“打样”、“印刷”和“表面整饰”各工序在内的整个工艺过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SO 2813:1978	非金属颜料膜抛光光泽的测量;
  ·ISO 2846-4:XX	印刷技术——四色印刷油墨颜色和透明度——第四部分:丝网印刷;
  ·ISO 12637-2:1997	印刷技术——多语种印刷技术术语——第二部分:丝网印刷术语;
  ·ISO 12647-1:1996	印刷技术——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第一部分:参数和测量方法;
  ·ISO 5-3:1995	照相密度测量——第三部分:光谱条件。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ISO 12647-1和ISO 12647-2中给出的定义。
  4	要求
  下列条款是根据ISO 12647-1定出的顺序排列的,数据和测量条件也根据ISO 12647-1而定。
  4.1	分色片
  4.1.1	质量
  代替ISO 12647-2中除3.5条以外的段落。
  注1:评估和测量方法参见ISO 12647-1。
  4.1.2	网屏线数
  网屏线数(网线频率)应在20/cm~40/cm范围内。
  注2:超出20/cm~40/cm范围,本标准的一般规则仍然有效,但规定值可能不同。
  注3:由计算机生成的网线,为了尽可能减小莫尔条纹,不同色版之间“网线数”和“网角”可能有少量的变化。
  4.1.3	网线角度
  网线的角度应考虑网框定为0°和90°。
  对于没有主轴的网点,青、品红和黑之间的网线角度差应为30°,黄版与其它色版的网线角度差是15°。任何色都不应与丝网的经纱、纬纱或对角线对正。为此,这些相关角度参照的网框应旋转7.5°。这些数值相对于软片来讲是乳剂面向上,正面读取。
  对于有主轴的网点,青、品红和黑之间的网线角度差应为60°,黄版与其它色版的网线角度差是15°。
  注4:图1说明了有或没有主轴时,网点网线角度之间的一般几何关系。由于青、品红和黑的角度可以互换,黄版偏离哪一色也可以选择,所以本图并不是绝对的。
  4.1.4	网点形状及与阶调值的关系
  在用椭圆形网点的地方,第一次搭接应产生在不低于35%阶调值处,第二次搭接应产生在不高于60%阶调值处。
  4.1.5	图像尺寸误差
  在环境稳定的条件下,一套分色片对角线长度之差不得超过0.02%。
  注5:这个误差包括分色片输出设备的可重复性和胶片稳定性引起的误差。

图1	一般网线角度几何关系图
  4.1.6	阶调值总和
  在阶调值总和方面没有限定。
  注6:最大阶调值总和可以在300%~400%之间。但是,为了与其他工艺的产品相匹配,较低的最大阶调值是适当的。
  4.1.7	灰平衡
  除非另有规定,灰平衡应由下列阶调值组合给出:
|    | 青 
 | 品红 
 | 黄 
 | 
25%阶调 
 | 25% 
 | 15% 
 | 15% 
 | 
50%阶调 
 | 50% 
 | 40% 
 | 40% 
 | 
75%阶调 
 | 75% 
 | 64% 
 | 64% | 
  4.2	印刷品
  4.2.1	图像的视觉特性
  4.2.1.1	承印物颜色
  承印物颜色应基本上是白色并具有表1所列的色度特性。打样用的承印物应与印刷生产用的承印物相同。如果不能做到,打样承印物应在颜色、光泽、表面类型(如纸、塑料、纸板)和单位面积克重上与生产用承印物相接近。
  
表1	承印物颜色规定
|   | L* 
 | |a*| 
 | |b*| 
 | 
承印物 
 | ≥90 
 | ≤3 
 | ≤5 | 
  注7:如果最终产品要进行表面整饰,会严重影响到承印物的颜色。
  4.2.1.2	承印物光泽度
  打样用的承印物的光泽度应尽量与印刷生产用的承印物的光泽度相近。
  注8:如果最终产品要进行表面整饰,会严重影响到其光泽度。在临界情况下,分色阶段的效果可以由与最终经过表面整饰的印刷品光泽度极为接近的样张来判断。为了便于在印刷准备阶段使成品图像与打样图像接近,为印刷生产者提供一张与生产用承印物光泽度很接近的附加样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4.2.1.3	油墨颜色
  当使用ISO 2864-4中规定的三原色油墨时,样张上三原色实地色调的CIELAB色度值L*,a*,b*应如表2中给出的数值,并在规定的偏差容许值之内。除黑色之外的双色叠印的色度值也如表2中给出的数值。
  在生产过程中,印刷原色实地块的变化受后工序条件的限制,因此,至少应有68%的印刷成品与OK付印样之间的色差不应超过,也不能超过表2规定的适当色差值的二分之一。
  
表2	根据ISO 12647-1测量的CIE LAB色度坐标值
| 	  | 黑 
 | 青 
 | 品红 
 | 黄 
 | 
彩色L*/a*/b* 
 | 18/0/-1 
 | 54/-37/-50 
 | 47/75/-6 
 | 88/-6/95 
 | 
偏差Δe 
 | 2 
 | 2 
 | 2 
 | 2 
 | 
允差Δe 
 | 1 
 | 1.5 
 | 2 
 | 1 
 | 
| 	 	 | 间色 
 | 
 
	  | 红 
 | 绿 
 | 蓝 
 |   
 
 | 
彩色L*/a*/b* 
 | 48/65/45 
 | 49/-65/30 
 | 26/22/-45 
 |   | 
  注9:色差ΔEab*值的分布不是高斯分布,而是不对称的。由于一致性的原因,此处定义的色差值是68%印刷成品的上限值,这与高斯分布类似,有68%是在平均值的正负一个标准偏差之内。
  注10:间色红、绿、蓝取决于印刷色序,并会随着印刷机械、承印物表面特性和油墨的流变性与透明性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直接参数与规范的一致性并不足以保证间接参数的一致性。
  注11:如果使用白色衬底而不是黑色衬底,表2中的a*和b*色度值基本不变,而L*值会随承印物的不透明度的变化而有所增加。
  注12:如果最终印刷品要进行表面整饰,其颜色会与未经表面整饰的印刷品的颜色有明显偏差。
  注13:附录A给出了在非标准条件如 D65光源下测量的一套油墨的颜色和密度。表2中所列的值反映出有必要将丝网印刷品与胶印印刷品相联系。
  4.2.1.4	油墨光泽度
  如有必要,可以规定实地色调的光泽度。应依据ISO 2813规定的20°、60°和85°入射角条件测量承印物或油墨色块单色实地区的镜面光泽度。
  4.2.2	阶调值复制范围
  在阶凋值范围(软片上)之内,网点形状应该以一致不变的方式转移到印刷品上。
  
表3	阶调植范围(软片上)
网线数 
 | 溶剂型油墨 
 | 风干水基油墨 
 | 紫外干燥油墨 
 | 水基紫外油墨 
 | 
20/cm 
 | 10%~90% 
 | 10%~90% 
 | 5%~95% 
 | 10%~90% 
 | 
40/cm 
 | 20%~80% 
 | 20%~80% 
 | 10%~90% 
 | 15%~85% | 
  非主体图像部分应取决于分色片上上述范围之外的阶调值。
  注14:在大多数图像复制中,尤其是在纸张上印刷时,可能会达到如表4所示的更宽的阶调值范围。阶调值范围取决于用于印刷的丝网网眼。粗网眼(较粗的纱线)时,阶调范围较窄。对于紫外干燥油墨和水基紫外油墨,其阶调值范围保持一致。对于溶剂型油墨和风干水基油墨,其阶调范围随网目线数从20/cm增加到40/cm而渐渐变窄。
  
表4	阶调值范围(软片上)
网线数 
 | 溶剂型油墨 
 | 风干水基油墨 
 | 紫外干燥油墨 
 | 水基紫外油墨 
 | 
20/cm 
 | 6%~95% 
 | 6%~95% 
 | 3%~94% 
 | 3%~94% 
 | 
40/cm 
 | 10%~90% 
 | 10%~90% 
 | 3%~94% 
 | 3%~94% | 
  4.2.3	图像位置误差
  任何两个印刷颜色的图像中心之间的最大位置误差不能大于印刷画面对角钱的0.02%。
  4.2.4	阶调值增加
  印刷生产的阶调值增加(网点增大)应按表5的规定,相应的阶调值曲线如图2所示。测试方法应按ISO 12647-1中的4.2.4和5.4的规定。打样的阶调值增加应该与生产时阶调值增加完全相同。
  软片上25%、50%和75%处的阶调值,在样张或OK付印样上其阶调偏差不得超过5%。
  印刷生产的平均值应在规定的目标值的5%之内。阶调值的统计学标准偏差不应超过25%。样张和生产印刷的扩展(色彩之间阶调增加的偏差)不应超过5%。
  
表5	印刷生产的阶调值增加特性
| 	 	 | 印刷品上的阶调值增加(%) 
 | 
 
软片上的阶调值 
 | 
油墨 
 | 15% 
 | 25% 
 | 50% 
 | 60% 
 | 75% 
 | 85% 
 | 
水基紫外油墨
  
传统溶剂油墨 
 | -5 
 | -1 
 | 2 
 | 3 
 | 9 
 | 7 
 | 
传统紫外油墨 
 水基风干油墨 
 | 3 
 | 7 
 | 13 
 | 14 
 | 12 
 | 8 | 
  注15:表5中的数值由带偏振的DIN E响应密度计按ISO 12647-1中5.3和5.4条规定的方法测量而得。对于不带偏振的、ISO T响应的密度计,青、品红和黑版的中间调阶调值增加近乎相等,黄版的阶调值增加要小2%。
  注16:对于不同的承印物,需要对印刷机进行轻微调节以产生对每一承印物都完全相同的曲线。
  注17:图2和图3的曲线是基于椭圆网点作出的,其他的网点形状会在曲线的不同位置产生阶调跳跃。
  

图2  水基油墨和传统溶剂型油墨的阶调值增加值曲线 误差±5%
  
图3	传统紫外油墨和水基风干油墨的阶调值增加值曲线 误差±5%
  5	印刷品上阶调值和阶调值增加值的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参照ISO 12647-1中的5.3条,并注意下列附加说明:
  在由数字式产生控制条的情况下,网点形状、网目线数和网线角度应与主题内容相同。网点密度值应比透明胶片的密度值高出3.5。阶调值范围至少与表3给出的数值相同并应与本主题所用的阶调值范围相同。
  最小网点尺寸应为50μm。测试条应能反映本标准的要求。
  注18:若数字式测试条是为每一活件单独产生的,则应在软片上对其进行检测以保证它能达到本国际标准的生产要求。
  
附录A(标准的附录)
  在非标准条件下测量成套油墨。
  
表A1	油墨色度坐标和密度
原色 
 | 
测量条件 
 | 黑 
 | 青 
 | 品红 
 | 黄 
 | 承印物 
 | 
L*,a*,b*1) 
 | 18/0/-1 
 | 56/-27-47 
 | 45/75/-10 
 | 88/-12/96 
 | 93/1/-2 
 | 
DIN2)E密度 
 |    
 | 1.45/1.55 
 | 1.40/1.50 
 | 1.35/1.45 
 | 0.09 
 | 
ISO T2)状态密度 
 |   
 | 1.45/1.55 
 | 1.40/1.50 
 | 1.00/1.05 
 | 0.09 
 | 
ISO 视觉反射密度 
 | 1.55/1.85 
 |   
 |   
 |   
 | 0.070/0.10 | 
间色3) 
 | 
  
 | 红 
 | 绿 
 | 蓝 
 | 
L*,a*,b* 
 | 44/57/44 
 | 50/-62/24 
 | 24/24/43 | 
  1)D
65光源。
  2)作为间色参数,DIN E和ISO T状态相关反射密度四舍五入至最接近的0.05的倍数。第一个数值不带偏振测得,第二个数值(斜线后的)带偏振测得,都是在三张承印物上测量的。
  3)间色红、绿、蓝取决于印刷色序,并会随印刷机械、承印物的表面特性和油墨的流变性及透明性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直接参数与规范的一致性并不足以保证间接参数的一致性。
  ·袁立新	译·
  (译者单位: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时间:2001-05-16  作者:印刷机械标准化  来源:印刷机械标准化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