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8日,尽管新组建的贵州永吉印务有限责任公司选择了低调的成立仪式。但由于新公司是互为竞争对手的5家民营印刷企业组建而成,因此仍引来了不少或探究或观望或疑惑的目光。
面对众多目光,一年后,新组建的永吉印务报以人们的是惊喜:2007年永吉占有贵州烟标市场30%的份额,销售收入3.3亿元,上缴利税5000多万元。上述业绩均比整合前5家公司的总和高出近一倍。今年1至6月,完成产值2亿多元,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
告别割据时代
上世纪80年代贵州印刷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批批印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截至2006年,贵州就有印刷企业达702家,印刷业的总资产21.9亿元,产值15.28亿元,从业人员1.7万多人。其中,非公有制印刷企业455家,占贵州省印刷企业总数的64.8%。
与以上数据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全省每年包装印刷业务总量在50亿元以上,其中的90%左右被省外企业拿走。
由于印刷企业各自为政,技术设备差、经济实力弱、管理不善以及省外印刷企业的进入等原因,众多印刷企业不得不在少得可怜的低端印刷市场份额展开厮杀,低层次竞争让每一个企业遍体鳞伤。据统计,2006年以前,贵州包装印务企业平均印刷废片率达8‰,浪费严重带来的是高成本低效益,导致不少企业举步维艰。
1978年进入印刷业并创办了贵州永吉印务有限公司的邓维佳,同样被卷入了这场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当中。因纠缠于同行业地盘争抢,无暇顾及也没有实力进行更大的投入和发展,无法实现技术装备的突破,1999年产值已达6000万元的永吉,从2000年到2004年,公司产值下滑到了1900万元,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2005年,由于贵州烟草行业整合为贵州中烟公司,整合后的烟草行业实现产业和品牌的整体升级,一向依靠低档烟标为主要业务的贵州印刷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承接高端业务。无序的竞争及印刷市场的风云变幻,使得危机一步步逼近小而弱的民营印刷企业。整合,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救命稻草。
2006年7月,在邓维加等人的倡议下,经过近半年的商谈,贵州永吉印务、圣泉实业、云商印务、雄润印务和一佳印务5家民营印刷企业最终达成整合意愿。同年12月18日,5家企业共同出资1.27亿元,以贵州永吉印务公司为主体整合各家优势资源成立了全省最大的印刷企业。
“整合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形势所需。在内忧外患情况下,贵州民营印刷企业要想走得更远,携手发展是必由之路。”现任贵州永吉印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维加。
挂牌后的永吉印务拥有最先进的数字制版系统、十色组联动凹印生产线、多色组胶印机、丝网印刷机、烫金模切机等设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品牌档次大大提升,改写了贵州本土企业不能印刷高档包装的历史。至此,贵州民营印刷企业长期处于作坊状态的时代终结。
整合激发活力
整合后,永吉首先对产品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在维护主业烟标印刷市场的同时,积极向药品、酒类包装印刷等领域延伸,并确立了“立足西南、面向全国”的发展目标。
2007年,永吉印务进入倍速时代。当年,永吉印务总产值超过3.3亿元,上缴税金5000万元。与5家企业上年同期总产值和上缴税收相比,分别增长了近200%和370%;今年1至6月,已完成产值2亿多元,上缴税金3000多万元。而在其产品结构中,高档包装产品占到总量的70%,贵州高档包装印刷业务长期被省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得以改变,贵州民营印刷业也因此由落后被动一举跃居全国前列。
200712月18日,整合一周年之际,永吉印务全面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良好的发展势头吸引了数位战略合作伙伴加盟,公司变更为“贵州永吉印务股份有限公司”,为将来进军资本市场、成为有实力的公众公司提前做好了准备。
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能力,永吉印务还投资3.5亿元新建4万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档包装印刷设备。现代化的新厂区在今年12月建成投产后,永吉印务的生产能力将迅速扩大到20亿元以上,将成为西南地区目前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印刷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也具有一流的竞争实力。
期待“永吉模式”
同是做一个产业,5家企业整合前各自为政,无序竞争,谁也长不大,整合后,集中财力提升装备水平,聚指成拳打天下,做强了企业,做大了产业。永吉的成功,对贵州非公经济、地方产业的壮大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有益案例。
据了解,目前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贵州制药、白酒、茶叶、辣椒加工等产业与印刷业一样,同样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偏小、各自为政等问题。以制药行业为例,仅省城贵阳市就有制药企业73家,生产线200多条,而全市制药企业年总产值仅有70多亿元,每家企业平均年产值不到1亿元。
有关人士认为,尽管贵州民企数量不少,但普遍实力弱小,竞争力不强,不少产业发展也处于散兵游勇状态,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突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壮大成优势产业。如何放下“宁为鸡头,不作凤尾”的思想,选择联合发展之路值得众多民营企业家思考。当然,企业之间的整合现象属于市场行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政府不能硬搞“拉郎配”,应该因势利导,积极为企业整合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强扶持力度,促使民营经济快速壮大和优势产业的真正形成。
[时间:2008-10-29 来源:证券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