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宝石激光器

第四节 红宝石激光器



  红宝石激光器是世界上最早实现激光输出的器件,它是一种输出波长为694.nm(红光)的脉冲器件。它具有输出能量大、峰值功率高、结构紧凑、使用方便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打孔划片、动态全息、信息存储等方面。

一、红宝石激光器结构



  固体红宝石激光器通常由工作物质、谐振腔、泵浦光源和聚光腔所组成,图19-16是红宝石激光器结构示意图。

<IMG SRC=

图19-16


  1.工作物质。红宝石激光器以掺杂离子型绝缘晶体红宝石棒为工作物质。红宝石激光晶体是以刚玉(或称白宝石)单晶为基质,掺入金属铬离子(Cr3+)为激活粒子所组成的晶体激光材料。呈淡红色,其掺杂波度一般为0.05%(重量)。工作物质要求有较好的光学质量。

  在红宝石晶体中,Cr3+的吸收带有两个,分别在410nm和560nm波长附近,吸收带宽度约为100nm波长左右。

  2.光泵。红宝石激光器采用光激励,脉冲激光器中一般采用发光效率较高的脉冲氙灯。

  脉冲氙灯用石英管制成,两端用过渡玻璃封以钍钨电极,管内充以300-500Torr氙气。灯管由高压充电电源和高压触发器控制点燃。

<img src=

图19-17


  3.聚光腔。为了使光泵的光更集中地照射在激光棒上,常用的聚光腔有:圆柱面聚光腔、单椭圆柱面聚光腔、双椭圆柱面聚光腔,见图19-18(a)、(b)、(c)。为提高对光线的反射率聚光腔常采用黄铜或不锈钢材料制成,内壁经抛光处理后镀银。

<img src=

图19-18


  4.光学谐振腔。红宝石激光器谐振腔多采用平行平面镜腔,全反射镜是反射率为99%以上的多层介质膜,输出镜透过率为50%以上。近年来,为了减小激光光斑尺寸,也有采用平凹腔结构的,全反射镜采用凹球面镜,其曲率半径约为腔长的3-4倍。

二、红宝石激光器的激发机理



  红宝石晶体中发射荧光并由此形成激光的是铬离子Cr3+,称为激活离子。其参与激光作用的能级结构,如图19-19所示。图中4A2是基态(对应三能级系统的E1),2E能级是亚稳态(对应于三能级系统的E2),4F1和4F2是两个吸收带能级(对应三能级系统的激发态E3)。从4A2向4F1、4F2的跃迁,对应两个强吸收带,中心波长分别约为410nm和560nm,吸收带宽约为100nm。

<img src=

图19-19


  红宝石晶体中Cr3+的亚稳态2E能级,实际由2A和E两能级组成。在强光照射下有两条荧光谱线R1和R2(见图19-20)。R1和R2分别对应于E→4A22A→4A2的跃迁。R1和R2对应的谱线波长为694.3nm和692.9nm;相对强度7:5,线宽都为11cm-1

<img src=

图19-20


  红宝石晶体在光泵激励下,处于其态4A2的Cr3+,吸收能量后跃迁到激发态4F1和4F2上,粒子在4F1和4F2上的寿命很短,约为10-9s。由于晶体内部晶格振动,大部分粒子通过无辐射跃迁,到达亚稳态能级2E上,因其能级寿命较长,约为3×10-3s。因此2E上积累大量粒子,在2E与4A2(基态)间形成粒子数反转分布,受激辐射将产生694.3nm和692.nm的谱线输出。由于R1线(λ=694.3nm)比R2线(λ=692.9nm)的荧光强度大,R1线先达阈值输出激光。因此,通常红宝石激光器的输出波长为694.3nm。

三、红宝石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1.温度对输出特性的影响。激光器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工作物质温度升高,红宝石晶体的荧光量子效率(ηF)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低温时,ηF接近1,红宝石晶体室温时ηF=0.7,一般为0.5;在300℃时ηF下降到0.1。ηF减小,激光增益减少,阈值升高,效率会降低。

  另外晶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激光波长的变化,造成谱线加宽,导致激光工作的不稳定。因此,通常在腔内需采用冷却降温措施。

  2.时间特性。红宝石激光器在氙灯点燃约0.5ms后开始产生激光,一直要持续到氙灯闪光脉冲结束,持续时间约为毫秒量级。在激光脉冲中将出现一尖峰。脉冲系列,各尖峰的时间间隔约为微秒量级(图19-21)。

<img src=

图19-21


  3.偏振特性。当红宝石晶体的棒轴方向与晶体光轴c方向平行时,输出激光为自然光。

  若棒轴与c轴成90°或60°夹角时,输出激光为电矢量垂直c轴的线偏振光。

[时间:2001-12-11  作者:许鑫 杨皋  来源:《印刷应用光学》·第十九章 印刷中常用的激光器]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