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东北印刷业的振兴(上)

  自从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振兴东北印刷业的话题,受到许多人的关注。有东北同业人事,也有行业内部认识。但也许是由于“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缘故,在讨论如何克服困难,再造新东北印刷业时,东北地区以外的同行对此关心的程度倒显得更高些。

  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开局之年,东北印刷业的振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理由有千条万条;世界发达国家的印刷业一般都成了本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中国的印刷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排位中几乎仍然处于边缘的位置上;在东北,印刷业与先进地区比,其发展程度又有更大的差距,以至于广东印刷业的有关负责人讲起本省的印刷业时洋洋万言之后还意犹未尽,而东北印刷业的有关负责人在讲到本地区的印刷发展时只有寥寥数语。

  很显然,在关注“东北大振兴,印刷怎么办”这个问题时,的确出现了“内冷外热”现象。我们希望通过冷静的观察和理性的反思来破解个中迷团:东北老大哥怎么了?

东北有什么

  东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白山和黑水之间,有肥沃的黑土地,有北大仓,有广袤的农牧业绿色基地;有依然相对充裕的林木业、水利电力和各种矿产资源。难怪从山海关上火车,一路北上,能经常看到迎面开来的一列又一列满载着原木、粮食、原油、煤炭等等的列车,由关外开往关内。东北的原油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近一半,商品粮占1/3。

  东北有大量的国有资产积淀,有极好的工业基础。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了大量投人,形成了密集的工业城市。其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 ,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铁产量占全国的1/8。其中,辽宁省的造船业居全国第二位,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此外,还有大庆、沈阳飞机、鞍钢、大连造船、哈电制造等一批国家级骨干企业。国家对印刷业的投入也不少,上个世纪80年代,东北是全国重点建设的四大印刷业基地之一。对东北的印刷机械制造业国家也曾给予过重要支持,长春印机、冠华印机都是全国重点印机制造企业。东北还是我国的纸业生产基地之一。

  东北有人才资源,智力资本雄厚。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东北科教优势明显,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较为突出的辽宁省,每万人中拥有的科学家、工程师位居全国第四,普通高校总数名列全国第三,初等教育普及率仅次于京、津、沪。人才在东北的发展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制约,但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为祖国各地提供了大量人才,实在是功不可没。

  东北有大量的优惠政策和优惠项目。为了支持东北振兴,有专家预测,仅国家对东北地区开始推行的增值税一项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改革,每年就可以为企业减负100亿元。还有专家预计,各级政府为东北地区支付改革成本,仅就辽宁省计算:为职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约15万人)就要补偿大约15亿元,其中中央支付至少5亿元;养老、失业保险、低保补助的资金缺口要33亿元,其中中央要支付15亿元;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负担所需资金(5年费用)要80亿元以上,中央每年要支付15亿元(中央企业10亿元,地方企业5亿元);为解决厂办大集体企业职工安置中央一次性支付要36亿元,以后四年每年还要支付26--31亿元。去年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启动,第一批国债项目就有100个,总投资额为610亿元,预计第二批的规模会更大。

  东北有占全国最多的贫困人口。目前全国贫困人口大约在2900万,其中约有20%在东三省。东北的贫困人口率大体是全国平均的2.24倍。东三省始终是国家低保补助大户,2003年中央补助辽宁、黑龙江共计3亿元,补助吉林2.5亿元。

东北缺什么

  东北相对来说,一不缺资源,二不缺国有资产的大量投人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三不缺政策支持,那么东北为什么改革开放20年后,倒成了相对贫穷和落后的地区呢?

  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真的“老”化了,缺动力。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面临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应变能力,没有“金猴”72变的本领,被市场边缘化了。第一,东北国有企业、包括绝大部分国有印刷企业经营状况不良,经济效益低下。就原属国家和省级定点的国有印刷企业来看,多数企业至今业务单一,主要靠承接依然处于保护状态的各类教材、教辅书维系生存,这部分业务大约仍占企业业务总量的70%上下(这是早已酝酿多年的“教材教辅招标印刷办法”至今难以出台的主要原因)。但是,企业单靠这类业务只能吃个半饱,许多企业的先进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出效益。第二,企业债务缠身。缺乏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只能向国家和银行举债过日子,致使债务负担过重。仅辽宁省国有企业不良债务就有2921亿元。第三,企业冗员多和“办社会”负担沉重,企业改革成本大。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战略中,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只要抓住机遇,国有企业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

  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包括印刷业混合经济发展不充分,缺活力。国有资产比率依然过大,从东三省总体来看般还在70%以上。据哈尔滨的高层领导介绍,哈市的国有资产还不算最高,但也在60%以上。就印刷业而言,大体也是呈现出“国有资产这条腿粗,民营经济(从广义上讲也包括外资经济)这条腿细”的局而。只有两条腿走路才步伐稳健、快速。

东北最需要什么

    知道了东北有什么、缺什么,也就懂得了东北最需要什么。国有企业所以效益低下,根本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还债和减负问题,根本的问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民营经济包括外资经济在建设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发展混合经济符合中国国情和改革方向。这两方面的道理恐怕也是早就人人皆知了。那么为什么国有经济的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东北这样个资源和工业基础都相对良好的地域中却发展相对迟滞了呢?归根到底是计划经济观念对人们头脑的制约。由此制约了企业经营者的创造力,制约了政府角色的转变,制约了市场机制等软环境的及时形成。

  东北最需要什么,东北的父老乡亲们最需要什么,东北印刷业的同仁们最需要什么?肯定的回答是:以最快的速度从计划经济的旧有观念中跳出来,树立起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培育变革时代的商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振兴东北的崭新道路。

  振兴东北印刷业专论之一:

关于东北人的“辩难”与推敲

  当复兴与重振之旗被高高举起,东北就伫立在运程激变的拐点上。此时,东北人的手眼身法步,就自然吸引了无数的眼球。谈论东北人的各种话题在网络间、在媒体上也纷纷展开。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反思:作为区域概念的东北人的观念和精神的优与劣,探究东北为什么会有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在诸多的观点和看法中.有几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东北人“国企”情结挥之难去。“国家要强盛,只有靠国有企业,我们盼上边的政策盼了好多年了,这回中央都动真格的了,我们的日了也该好过了”。类似的话,代表了许多东北人的心态。在一些人看来,中央既然决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肯定会给钱、给项目、给政策,国有企业是国家的,有好东西国家当然会给国有企业留着,因此呆在国有企业总能分得一杯羹。等、靠、要、惰与“国企”情结同样根深蒂固。东北三省有近500万的国企职工下岗就是佐证。

  观点二、东北人好面子、轻市场、重官场。“他们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承受一个失望,一个委屈,遭很多罪去讨那么一点点公平,却不能、不敢放下自尊,到他乡去淘金,给自己创造一个命运”,有人这么看东北人。他们甚至举出例子:“东部不少企业家的第一桶金就是靠在东北修鞋和搓澡获得的,而东北人不屑于此。结果修鞋者和修鞋者的儿子成了老板,而享受修鞋的人和他们的儿子成了人家的打工仔”。在许多东北人那里特讲人际关系,办事明明是正常途径可以解决的也要找门路。由此“导致了对权力的崇拜”。有人慨叹:“在东北,个人创业太难,交易成本太高!”一些民营企业能进人市场靠的是和政府部门或官员建立了“牢固”的关系:“由于仕途被认定为是人间正道,几乎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到党政机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观点三、东北人讲义气、重人情、轻规则。这种现象可以视作一种文化。东北人的热情常让外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有时忽视人际交往的“距离”原则,给人大大咧咧的印象。殊不知人情的作用体现在私下,总是让人如沐春风,但若是体现在公处,反映的常常是对规则的逾越。拿对一些落后文化现象的反思来说,东北人为了不得罪人,往往很少公开质疑一些与市场规则格格不入的现象。反思是一种美德,温州人、汕头人从对假货和诚信的反思中得到了进步,而东北人大凡有人对此说一个“不“字,几乎都要遭到唾骂。

  也有人对上面的观点不以然.他们认为:

  观点一、全国各地哪里没有东北人,哪里的东北人不成气候?第一位航天英雄杨利伟、“神州5号”总设计师王永志,以及最近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都是东北人。东北不乏经商的老总、歌星影星、教授主编、CCTV主播等等,更有可敬、可爱、富于牺牲精神的伟大的产业工人。

  观点二、计划经济时代,东北人为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生产的大量物资都运到了全国各地;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几次大开发都扔掉了东北,东北在市场经济中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观点三、光拿东北人的观念、精神来品评和诋毁,并以此来探究东北落后的根源是片面的,东北的发展和很多因素有关,地理位置、政策扶持,文化积淀……。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判断,应该放在更广阔的空间。

  同样.对这些将东北地区发展滞后归因于客观条件的行法提出的反驳意见也不少:

  一、东北经济发展迟滞不能归于“地理位置”偏远。世界的经济中心究竟在哪里?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中心是不断转移的。500年前大概还在中国,就是到了清朝中晚期,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还占世界总数的I/3。200年前中心移到了欧洲。

  200年后中心又转移到北美。真是“皇帝轮流坐,今日到我家”。谁说地处东北亚金三角地区的东三省就注定不能成为一个发达的经济中心呢?说到地理位置,东北人要与上海比,要与广东比,似有些道理,但为什么如今印度东部的新建开发区要向深圳来学习,难道他们那里的地理位置还不如广东?就地理位置而论,哈尔滨的地处经度位置大体与巴黎相同。退一百步说,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我们怎么怨天尤人,也不能将东三省搬到曼哈顿去。我们只有下定决心,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将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工业中心,建成东北亚的经济中心。

  二、东北经济发展迟滞的“政策不足”论和几次大开发被“抛弃”论显然站不住脚。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对共和国的贡献是任何人也不能抹杀的。东三省的印刷业也曾经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不仅印制了大量革命文献,而且为新中国的印刷业输送了大量领导、技术干部和印刷设备。但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各种关照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要再说建国初期国家的优先投人,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振兴东北战略前后,国家给予东北的许多支持。凭心而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给了浙江什么,只给了同样的“改革开放”政策。可以这么说,当浙江人仅凭着这一政策开始走街串巷、走南闯北弹棉花、修鞋的时候,东北人还躺在巨额国有资产上过舒心日子呢!致使民营经济、外资经济都没有得到很好发展,国有资产在全国的排位也落后了。

  三、东北经济发展迟滞,“文化积淀”确有负面影响。东北拥有我国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基础教育只排在京、沪之后,文化积淀、智力财富不可谓不丰厚。但毛病究竟出在哪里呢?的确应当反省-下东北文化积淀中的负面影响了。当年闯关东的后人们,过惯了“棒打狍子,瓢捞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日子;形成了“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理想。这种文化基因在当年闯关东的后人身上得到了遗传。解放后,东三省在计划经济年代作为“共和国长子”又得到了极大厚爱,在某种程度上又强化了东北人过安稳日子的计划经济意识,而缺乏商品文化意识。在这种文化积淀影响下,吃惯了“大锅饭”的东北人,旦进入市场经济,许多人便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

  尽管这里罗列出的一些观点难免有偏颇之处,但也不乏深中中肯之辞。相信在经过变革和转型的一次次阵痛之后,面对理性的质疑和善意的批评,东北人会用开阔的心胸去接纳和承受,并通过深刻的反思和务实的努力,实现观念的更新和精神的磨砺,积极融入到振兴家乡的变革时代中去。

[时间:2004-07-02  作者:司冬贝  来源:中国印刷]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