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监测中心刘成勇副主任2010出版业网站年会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感谢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给我们这个机会,邀请我们做大会的支持单位。我今天向大会汇报的题目叫《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出版业网站的“分”“合”之道》。在正式汇报之前,我想插播一段广告: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监测中心和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是一个机构两个牌子,是今年5月份刚批的一个单位,主要工作有四项:1、负责总署机关电子政务系统以及总署国家版权局门户网站-中国记者网扫黄打黑网等各司局网站的建设。2、负责行业信息化业务的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承担重大工程项目成果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服务。3、行业信息化建设,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这个信息中心。4、负责互联网和新媒体出版内容的监测,以及分析管理。
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本书是《三国演义》,开篇就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历经数百年,今天听起来依然感到荡气回肠,因为它揭示了历史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今天我谈谈出版业网站建设的分与合,主要是三分三合,三合是融合、整合、竞合;三分是分工、分类、分成。
三网融合是今年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最热的词,今年1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广电、电信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实际上三网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三个物理网的概念,是三张网都能够提供趋同的、综合的信息服务的概念。 由于电信网和互联网本身都是在一个中心管理之下,并且融合了很多年,目前已经做得很好。实际上三网融合是两网融合,就是这两网和广电网的融合,三网融合当中的主要部门是工信部、广电总局;三网融合有六个表现方面,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等。
大家知道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被称为现代社会的两大超级产业。简单来说,信息产业是形式,文化产业是内容,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关于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界定,我研究之后发现国家统计局就这个问题发表过两个正式文件,叫做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规定和文化及相关分类,我把大类别作了一个梳理,文化产业是九类,前四类是核心的包括新闻、出版、广电、影视、文化,5、6、7是外围的,8、9是相关的,这是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五大类:制造、销售、电子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但是有一个问题可能很多人未必能想得到,我们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图书馆、档案馆也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的新闻出版业,版权产业头上戴着的两个帽子,一个是信息产业的帽子,一个是文化产业的帽子,这两个帽子都是现代的,金光闪闪的帽子。但是我还发现一个问题,电信的增值服务没有计算在文化产业当中。我发现国家统计局没有把这些划到文化产业里面,这个体系以后还有需要相关的改进。
我们讲融合,总有一个主导的问题即一个主角和配角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双向不对称。目前的现状是信息融合文化多、文化融合信息少、通信融合传媒多、传媒融合通信少。信息产业是主动的,文化产业是被动的,通信是主动的,传媒是被动的。在三网融合格局和利益博弈当中,其实反映了传媒与通信这两大体系的攻守格局态势,不是对称的博弈。
这和我们出版业有很大关系,我想举两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一是手机媒体。手机媒体已经非常热了,手机的媒体化和媒体的手机化,这两个概念大家琢磨一下,其实现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手机拼命向媒体发展,我觉得这应该引起我们文化从业者的深思。这两天看了一个报道是关于第五媒体的论坛,但是第五媒体怎么来的?是按时间排序的,报刊第一媒体,广播第二媒体,电视第三媒体,互联网第四媒体,手机是第五媒体。实际上从盈利和传播力来讲,我们讲媒体应该是考量媒体的影响力与传播力,目前手机媒体毫无疑问是第一媒体。全国8亿手机用户,目前没有其它的媒体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中央领导人、国家政府,想第一时间向人民发布消息,广播、电视、互联网都不行,只有手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全国的人民。中国移动手机五亿多名用户,没有一个媒体能达到这么高的覆盖率。
第二个例子,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在2006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转型,最早叫移动通信专家,2006年提出要转型为移动信息专家,这一字之差反映了全面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的战略,也反映了他们从信息产业向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移动总营业收入当中增值业务的比例, 2005年比例是20.6%,到了2009年就到了29.1%。从这里可以看出通信巨头在媒体业务上的转变。[next]
应用上很多年轻人都使用过音乐、手机报和手机动漫,为了提供这些增值业务、新媒体业务,中国移动建设了八个基地,包括四川手机音乐基地、浙江手机阅读基地、江苏手机游戏基地、手机视频基地、福建手机动漫基地、湖南手机电子商务基地,还有MM基地等。这八个基地里,有五个是我们有关系的音乐、阅读、视频、动漫、游戏。
今天大会的第一个主题是加强内容资源的整合,整合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内容资源整合。海量内容资源是数字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不能解决内容资源整合的问题,总署提出来在“十二五”期间数字出版产业大发展的宏伟蓝图可能就会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谁是内容资源整合者?“整”是一个动词,因为整合是有主动和被动的,方正、汉王、盛大、中国移动都是内容资源整合者。我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昨天上午参加百度文艺库版权工作研讨会,百度文库到今年11月25日上线一周年,一年的工夫百度文库网民用户上传的文档数量到1千万份。我再告诉大家一个不好的消息,这1千万份里有很多我们传统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这些书都在免费使用、免费阅读。如果将来我们出版单位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能在网上免费阅读,那么出版业真的没有什么了。所以对传统出版单位来说,如果我们不能在内容资源整合上下工夫,整天跟着技术、渠道、终端,我们仍然是一个跟随者。如何进行资源整合是很难的事情,必须一把手亲自抓下来,要综合采用行政、经济、制度安排等综合手段来做。我们出版集团、报业集团、期刊集团,传统内容提供商责无旁贷,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才能进行拓展。
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整合是很多人在做,但是没有宣传的事。产业链整合也是数字出版大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条件。但是从理论上讲,产业链当中各个环节,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电信运营商、渠道商、终端制造商都有可能成为产业链整合的主导者,这没有什么问题。当然最终谁来整合,我想第一个是博弈的结果,第二个可能是不同的数字出版形态,像电纸书、手机阅读、在线教育等形态,可能最终由不同的环节来主导产业链的整合。
竞合与分工。在我们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要坚决杜绝恶性竞争、两败俱伤。分工与融合肯定是矛盾,前面强调那么多融合的问题,有人就要问,在现阶段融合的大时代,强调分工还有意义吗?我们认为不但有,而且有非常大的意义。分工是我们工业化时代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标志;分工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能够带来财富增长。学经济学的都知道,从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到现代新兴经济学,都非常非常重视分工,是基本的共识。分工结果是分配,一个完整的产业一定有产业分配,没有分工就没有产业的存在。如果一个企业左手抓的是作者,右手抓的是读者,自己把产业链全部做了,这种模式不太可取。产业融合不等于产业内所有企业都融合,我想可能只有少数或者极少数具有产业代表性的企业融合,大部分企业仍然是各自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
一个良好的数字出版产业形态,肯定应该是前面的这几个环节,有自己专注的领域,融合起来形成这个优势,对我们来说最核心的还是内容。因为在数字出版时代,我们传统单位再想享受纸质出版时代主导产业链的荣耀、自豪感、这个梦想恐怕是不可能了。
分类。我们做网站首先是定位的问题,在今年8月份,加快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的定位里分为11类,我们每个单位要做什么,都要想明白。在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发布的报告里,也把出版业网站分成一些类别,从我们自己建设者来讲定位的问题是最重要的。
分成的问题涉及到产业链能够健康、持续、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销售数据的取得,比如点击率下降,缺乏第三方监控,形成彼此的不信任,如果要追诉,可能要追诉到文化大革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已经消失。在一次会议上,电信运营商问国外同行,你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说我相信他们。在中国不信任,所以对很多数据的真实性有怀疑态度,严重打击了出版业授权数字出版的积极性。在这里我要呼吁有关部门建立公开、公正、公平、开放、透明的第三方平台,让作者、出版平台都能了解到作品的推广、运营以及收益的真实情形。
最后用两句话来总结今天给大家汇报的内容:
1、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用竞合的手段达到整合内容资源的目的。
2、合理划定利益分成,科学定位业务分类,实现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专业分工。
今天我讲的东西有不对的地方,都属于我个人的想法,和新闻出版总署没有关系。
[时间:2010-12-21 作者:刘成勇 来源:必胜网新闻中心]